卵巢癌

卵巢癌是指源自女性卵巢的惡性腫瘤,常見於50歲以上女性。其初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腹脹、食慾不振、骨盆疼痛等症狀。卵巢癌的主要類型包括上皮性卵巢癌、生殖細胞卵巢癌和性索間質卵巢癌,其中上皮性卵巢癌最為常見。風險因素包含高齡、未曾生育、家族癌症史、肥胖及遺傳性基因突變(如BRCA1或BRCA2)。診斷方式通常透過骨盆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及腫瘤標誌物檢測(如CA-125)。治療方法依病情而定,可能包括手術、化學療法和放射治療。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卵巢癌常在晚期才被診斷,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對於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險50%,特別是45歲後停用者風險更低。然而,避孕藥可能增加乳癌與子宮頸癌風險,特別是BRCA基因突變者。東方女性卵巢癌以明亮細胞癌為主,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相關,該囊腫約5-7年後有惡化風險。AI模型研究發現,血液中AST、TP等生物標記變化或有助早期預測卵巢癌。為改善檢測,未來研究將聚焦採集輸卵管繖部細胞,並利用AI數據整合技術以提升篩檢效度及敏感度。

「隱形殺手」卵巢癌年增1700人,吃避孕藥預防卵巢癌是利還是弊:亞洲女性更要注意巧克力囊腫,早期檢測卵巢癌仍待解決3大問題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