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原本應位於子宮內的內膜組織,異常生長在子宮外的其他部位,如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等。這些異位的內膜組織會隨月經週期出血,導致局部炎症、疼痛及瘢痕形成。主要症狀包括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及不孕等。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月經逆流、免疫系統異常及遺傳因素有關。診斷方式包含病史詢問、骨盆腔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MRI)及腹腔鏡檢查。治療方法視病情而定,可能採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荷爾蒙療法)或手術治療(如病灶切除)。

2025年「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呼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活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黃泓淵醫師強調,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導致嚴重經痛的常見主因,盛行率高達45%-95%。該疾病因子宮內膜組織異位至卵巢、輸卵管、腸道等部位,隨荷爾蒙週期增生、剝落及出血,卻無法排出體外,導致發炎、沾黏、囊腫(如巧克力囊腫),引發嚴重經痛、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甚至影響生育。由於診斷困難,確診往往需7-10年,診斷率僅約20%-30%。 為喚起女性重視自身健康,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舉辦「妳為自己發聲了嗎?」倡議活動,除衛教講座外,亦推出「Anything But Normal」攝影展,提醒經痛非「忍一忍就過了」,並提供「一分鐘經痛評估表」,鼓勵女性儘早發現並就醫,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嚴重經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更年期前後是補充荷爾蒙黃金時機:醫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權:勿視經痛為宿命

2025年「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呼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活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導致嚴重經痛的常…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險50%,特別是45歲後停用者風險更低。然而,避孕藥可能增加乳癌與子宮頸癌風險,特別是BRCA基因突變者。東方女性卵巢癌以明亮細胞癌為主,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相關,該囊腫約5-7年後有惡化風險。AI模型研究發現,血液中AST、TP等生物標記變化或有助早期預測卵巢癌。為改善檢測,未來研究將聚焦採集輸卵管繖部細胞,並利用AI數據整合技術以提升篩檢效度及敏感度。

「隱形殺手」卵巢癌年增1700人,吃避孕藥預防卵巢癌是利還是弊:亞洲女性更要注意巧克力囊腫,早期檢測卵巢癌仍待解決3大問題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