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之島
責任編輯:

打瘦瘦筆容易肌肉流失?避免減重後肌肉量斷崖式下降:蛋白質、睡眠、壓力管理需同步考量

民眾施打瘦瘦筆(GLP-1減重針)於腹部皮下注射,專家提醒需注意肌肉流失風險
「瘦瘦針」(GLP-1 受體促效劑)成為熱門減重方式,但研究發現可能伴隨肌肉流失與肌力下降。專家提醒,減重後肌肉量下降與飲食、睡眠及壓力管理密切相關,若蛋白質不足、作息不佳或壓力過大,會加速肌肉分解。想避免減重後肌肉斷崖式下滑,需兼顧營養、運動與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達到健康減脂與維持代謝。

採訪報導/郭家和

打瘦瘦針容易肌肉流失?小鼠研究發現肌力下降

腸泌素類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因瘦身效益,成為風靡全球的「瘦瘦針」,但依GLP-1類藥物是否可能有潛在副作用風險也受到關注。近期一項小鼠研究發現,施打Ozempic(Semaglutide)後的小鼠即使肌肉沒有萎縮仍會出現肌力下降,Ozempic引起的體重減輕約10%的瘦體重(非脂肪體重),其中大部分來自肝臟等其他組織縮小近一半而非骨骼肌的流失,該項研究發表於《細胞代謝》期刊。

研究團隊指出,肝臟等器官代謝活躍,在健康的減重過程中出現體積減少是預料中之事,無論是小鼠或人類身上,體重增減都會影響肝臟等內臟器官的質量。接受瘦瘦針的小鼠上的確發現,體重減輕連帶造成平均骨骼肌萎縮約6%。對此,研究作者提醒,一部份減重後的肌肉損失,其實只是隨著脂肪下降同時「校正回歸」,有趣的是有些肌肉雖然大小重量不變,但小鼠肌力仍然隨著體重下降而減少。

減重藥物的突破帶來體重管理的新浪潮,不過,特殊族群如60 歲以上、容易發生肌少症或肌肉力量衰退等,過度減重反而會增加其他健康風險。研究團隊認為,肌肉量與肌力直接影響生活品質,同時也是壽命的重要預測因子,雖然動物實驗無法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且基因、飲食、睡眠老化等多重原因所引發的肥胖並不完全相同,腸泌素類藥物的使用是否會造成其他長期影響,仍需要持續研究。

減重後肌肉過量流失 注意蛋白質、睡眠、壓力三大常見原因

腸泌素等GLP-1藥物成為當前體重管理的利器,但使用「瘦瘦筆」減重是否有更高的肌肉流失風險?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醫師接受《未來醫》專訪指出,瘦瘦筆的作用主要是抑制食慾,讓人減少進食。如果因為食慾下降過度,導致熱量與營養素攝取不足,身體除了分解脂肪,也會動用肌肉作為能量來源。因此,一旦飲食不均衡,缺乏足夠的蛋白質與必需營養素,確實有可能流失肌肉。

不過,任何減重方式都會影響身體的組成,許書華醫師解釋,研究顯示介入生活型態調整、熱量限制與雙效腸泌素GIP和GLP-1(這類藥物目前被認為能保留最多瘦肉組織)的族群,減重後脂肪與肌肉的流失比例大約為 3:1,表示減重雖然以脂肪減少為主,但肌肉不可避免也會受到影響。但如果肌肉流失比高於一般狀態,則要警覺是否飲食與生活習慣出現問題,最常見的肌肉流失三大原因包括:


1.蛋白質攝取不足:在低熱量飲食中若沒有刻意補充足夠蛋白質,無法維持肌肉合成,容易導致肌肉減少。


2.睡眠品質差:睡眠不足會干擾荷爾蒙分泌,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肌肉修復與維持。


3.壓力過大:長期壓力會提高皮質醇濃度,皮質醇不僅促進脂肪囤積,還會加速肌肉分解,使減重過程更傾向於肌肉流失。

減重雖然以脂肪減少為主,但肌肉不可避免也會受到影響
瘦瘦筆的作用主要是抑制食慾,讓人減少進食。如果因為食慾下降過度,導致熱量與營養素攝取不足,身體除了分解脂肪,也會動用肌肉作為能量來源。

減脂增肌不只多吃蛋白質 選對碳水來源避免血糖波動

如果正在減重或希望減脂增肌,蛋白質與重要營養素攝取應如何調整?許書華醫師說明,基本上減脂期的蛋白質需求應比平時略高以避免肌肉流失。建議攝取量大約為 每公斤體重 1.2–1.5 公克蛋白質,若腎功能與肝功能正常,營養師通常會再往上調整,幫助身體維持或增加瘦肉組織,因為身體處於熱量赤字時,肌肉分解的風險本來就比較高,需要更高比例的蛋白質來補足。

不過,然而,減重期的飲食並不是單純「多吃蛋白質」,許醫師醫師提醒,碳水化合物的角色同樣重要。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的主要來源,而葡萄糖是人體最直接、最容易利用的能量。減重期間如果完全不吃碳水反而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增加,或是更容易屯積脂肪。建議減脂期應選擇高品質、低升糖指數(GI)的碳水來源,例如全穀類、糙米、燕麥、地瓜或蔬菜水果,不僅能提供穩定能量,還能避免血糖劇烈波動,進而支持運動表現,維持良好的代謝狀態。

減重期間如果完全不吃碳水反而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增加,或是更容易屯積脂肪。
許書華醫師提醒,肌肉流失過多需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主要原因包括: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肌肉合成受限;睡眠品質差使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影響肌肉修復;壓力過大造成皮質醇升高,加速肌肉分解並促進脂肪囤積。

反覆減重失敗異位脂肪 自由壓累積易造成全身慢性發炎

許多人在反覆減重過程中,因肌肉流失或營養不均導致脂肪累積,甚至復胖後體脂率反彈更勝從前,代謝機制錯亂更可能產生「異位脂肪」,許書華醫師說明,正常脂肪儲存在能量盈餘時,熱量會被轉化為脂肪並存放在脂肪細胞內,而異位脂肪則是指脂肪囤積在不應該出現的部位,如肌肉、肝臟、心臟或其他器官,其中就包含常見的「內臟脂肪」,異位脂肪不只難以消除,更會造成全身性慢性發炎、導致胰島素阻抗,進一步增加肥胖及慢性病風險。

許書華醫師指出,血糖不穩定是影響身體慢性發炎、異位脂肪增加的重要原因,無論一般人或正在減重的族群,都要避免血糖不穩和胰島素阻抗,除了正確減重、增加活動之類,飲食上可多注意脂肪來源選擇,盡量以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堅果、魚類中的 Omega-3)為主,避免高糖分與精緻澱粉等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的食物。

此外,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都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累積,導致氧化壓力升高,進一步促使發炎與脂肪異位堆積。許書華醫師提醒,保持規律作息、良好睡眠品質、適度運動,不僅有助於能量消耗,也能改善荷爾蒙與代謝平衡,降低異位脂肪的生成。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