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之島

女性腹部脂肪展示,顯示初老徵兆及體脂上升。

體重、體脂上升是身體「初老」:十大減重心法遠離致胖因子,幫助身體重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面臨體重和體脂的上升,尤其是腹部脂肪的積聚。這是身體「初老」的警訊,表示內臟健康可能已經受到影響…

高雄安泰醫院王姓醫師縮胃曠腸手術致兩死,顯示術前評估不足、私收費用、使用不明醫材及社群廣告等監管缺口。醫師、立法委員陳菁徽表示,現行《醫師法》懲戒啟動門檻高,使涉案醫師可長期執業,亟須盡快建立不良醫師查詢平台並即時更新。新藥與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應推動圖文化懶人包提高醫療資訊易讀性,並成立可供民眾使用的透明醫療科技平台。近年社群醫療廣告盛行,兒少與未成年易從網路接觸醫療服務,應關注兒少醫療行為潛在風險。

減重手術連續出人命,是個案還是監管制度失靈?費用、風險、醫師倫理記錄:醫病資訊落差是癥結

高雄安泰醫院王姓醫師縮胃曠腸手術致兩死,顯示術前評估不足、私收費用、使用不明醫材及社群廣告等監管缺口。醫師、立法委員陳菁…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共同推動「超商診所一線牽」,期盼社區代謝症候群防治零距離

腰圍、血壓同時超標要警覺,國人近1/4有代謝症候群,善用全台217家超商血壓站免費評估風險

根據國健署2022年調查,台灣每4位成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比例更高達30.4%,40歲以上肥胖者罹病率超過五成…

肥胖男子手捂胸口,出現疑似心臟不適症狀。

輕度肥胖即增加「心臟衰竭」機率,BMI與肌鈣蛋白都超標最危險: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也不能輕忽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肥胖即使無高血壓或糖尿病,也可能直接損傷心肌、提升心衰竭風險。美國研究顯示,高B…

台灣肥胖問題嚴重,肥胖不僅影響外型,更與多種慢性病與死亡風險相關。許書華醫師指出,流行的減重法如168斷食、生酮飲食,雖有短期成效,但若未依體質調整,容易導致失敗與體重反彈。體重控制關鍵在於找出個人代謝盲點,可能與激素、腸道菌或基因有關。益生菌與GLP-1藥物雖具潛力,但不能取代整體生活調整。真正成功的減重策略,應結合科學檢測、個人化飲食、運動與改變生活習慣,從根本改變體質與腦部對飲食的認知,達成長久健康的體態管理。

減重不只是吃多動少:激素失衡、腸道菌與瘦素阻抗導致體重不降反升,168斷食法為何容易失敗

台灣面臨嚴峻的肥胖問題,超過半數成人體重超標,並與多種重大疾病相關。儘管各式流行減重法層出不窮,如168斷食與生酮飲食,…

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根據統計約有3%至4%的盛行率,肥胖兒童更高達四分之一。多數患童無明顯症狀,易被忽略。陳勇全醫師指出,高血壓可能對心、腦、腎造成長期損害,應及早發現與介入。診斷標準依年齡與身高百分位判定,高風險孩童應定期測量。治療首重生活調整,包括DASH飲食、規律運動與正常作息。若血壓持續偏高或合併器官問題,則須考慮藥物治療。透過家庭與學校共同介入,有助於降低未來慢性病風險。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疲倦要擔心「兒童高血壓」!肥胖、飲食失衡恐增未來心腎風險

pediatric hypertension.兒童與青少年高血壓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根據統計約有3%至4%的盛行率,肥胖兒…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情緒與自我認同有關,因為內在匱乏或壓力過大,導致暴飲暴食,陷入惡性循環。雖然腸泌素藥物有助減重,但若未處理內在匱乏與行為動機,停藥後仍易復胖。體重管理不應只追求數字,而是恢復健康與身心平衡。在走向「復瘦」的過程中恢復身心平衡、建立正向認知,才能維持長久的健康心態。

心靈受傷才會無法控制體重與人生:解決內在匱乏與自我認同,克服「糖胖症」到走向「復瘦」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減緩動脈硬化來達成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近年研究顯示,GLP-1藥物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對肥胖、心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有益。與胰島素不同,腸泌素適用於尚具胰島功能或合併肥胖的患者,且低血糖風險較小。未來,腸泌素也可能成為脂肪肝與肝臟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治療應用正持續擴展中。

腸泌素前世今生:從控糖減重到心血管保護,未來還可能應用脂肪肝治療?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位脂肪堆積風險,進一步惡化病情,形成糖胖症的惡性循環。治療趨勢已從單純控糖轉向「ABBCDE」策略,涵蓋血糖、血壓、膽固醇、體重管理、藥物與運動。新型腸泌素類藥物可同時降低血糖與體重,減少併發症風險。未來糖尿病藥物將發展長效降糖、安全性提升與體重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與治療效果。

40歲前「早發」糖尿病變多關鍵是肥胖?從降糖、保護器官到體重管理,糖尿病治療轉變與未來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

最新研究顯示,孕期與嬰幼兒期限制糖攝取可降低成年後糖尿病與高血壓風險。糖分影響大腦獎勵系統,長期高糖飲食會降低味覺敏感度,導致肥胖與糖尿病,兒少含糖飲料攝取量與肥胖率近年大幅上升。部分國家透過糖稅控管糖攝取,如法國、英國、新加坡等,亞洲有泰國與馬來西亞實施糖稅。台灣糖攝取過高,限糖政策面臨飲食文化挑戰,需社會共識以減少慢性病與健康支出。

限制糖攝取愈早開始愈好:從出生後1000天,到成年後的慢性病風險

推動健康平權,讓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及社經地位者獲得需要的健康識能與照護水準,是縮小社會不平等、提升社會整體健康的關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