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之島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情緒與自我認同有關,因為內在匱乏或壓力過大,導致暴飲暴食,陷入惡性循環。雖然腸泌素藥物有助減重,但若未處理內在匱乏與行為動機,停藥後仍易復胖。體重管理不應只追求數字,而是恢復健康與身心平衡。在走向「復瘦」的過程中恢復身心平衡、建立正向認知,才能維持長久的健康心態。

心靈受傷才會無法控制體重與人生:解決內在匱乏與自我認同,克服「糖胖症」到走向「復瘦」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減緩動脈硬化來達成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近年研究顯示,GLP-1藥物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對肥胖、心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有益。與胰島素不同,腸泌素適用於尚具胰島功能或合併肥胖的患者,且低血糖風險較小。未來,腸泌素也可能成為脂肪肝與肝臟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治療應用正持續擴展中。

腸泌素前世今生:從控糖減重到心血管保護,未來還可能應用脂肪肝治療?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位脂肪堆積風險,進一步惡化病情,形成糖胖症的惡性循環。治療趨勢已從單純控糖轉向「ABBCDE」策略,涵蓋血糖、血壓、膽固醇、體重管理、藥物與運動。新型腸泌素類藥物可同時降低血糖與體重,減少併發症風險。未來糖尿病藥物將發展長效降糖、安全性提升與體重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與治療效果。

40歲前「早發」糖尿病變多關鍵是肥胖?從降糖、保護器官到體重管理,糖尿病治療轉變與未來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

最新研究顯示,孕期與嬰幼兒期限制糖攝取可降低成年後糖尿病與高血壓風險。糖分影響大腦獎勵系統,長期高糖飲食會降低味覺敏感度,導致肥胖與糖尿病,兒少含糖飲料攝取量與肥胖率近年大幅上升。部分國家透過糖稅控管糖攝取,如法國、英國、新加坡等,亞洲有泰國與馬來西亞實施糖稅。台灣糖攝取過高,限糖政策面臨飲食文化挑戰,需社會共識以減少慢性病與健康支出。

限制糖攝取愈早開始愈好:從出生後1000天,到成年後的慢性病風險

推動健康平權,讓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及社經地位者獲得需要的健康識能與照護水準,是縮小社會不平等、提升社會整體健康的關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