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之國

台灣首項RSV高齡臨床研究揭示:每六位住院長者就有一人死亡,九成以上伴隨慢性病。RSV威脅不亞於流感,呼籲50歲以上及高風險族群儘早接種RSV疫苗,守護呼吸健康、防止重症。

台灣每年RSV住院老年人破1.3萬,慢病患者可能迅速呼吸衰竭:50歲以上高風險、75歲以上可接種疫苗

台灣首項RSV高齡臨床研究揭示:每六位住院長者就有一人死亡,九成以上伴隨慢性病。RSV威脅不亞於流感,呼籲50歲以上及高…

亞東醫院舉辦2025世界心臟日活動,醫療團隊共同宣導心臟守護與預防心房顫動、ATTR-CM的重要性

突然中風元兇是心房顫動,血栓流入腦部風險高五倍:同時出現神經症狀與腎功能異常務必及早警覺

亞東醫院響應2025世界心臟日,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講座,提醒民眾提早識別心房顫動與ATTR-CM等隱形心臟疾病。…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提醒秋冬呼吸道病毒「群魔亂舞」,呼籲民眾接種疫苗與落實防疫行為

新冠常態化、流感人數創新高,羅一鈞:呼吸道病毒進入「群魔亂舞」階段,交互感染易增加重症與死亡風險

台灣秋冬流感、新冠與RSV疫情升溫,疾管署羅一鈞提醒「群魔亂舞」的呼吸道病毒威脅持續,高齡與慢性病族群重症風險高。專家建…

世界心臟日聚焦心臟衰竭防治與新型治療

台灣23分鐘1人因心血管死亡,喘、下肢水腫、疲累要注意「心臟衰竭」警訊:左心室輔助器延長存活契機

心臟衰竭被稱為「隱形心臟癌」,初期症狀如喘、下肢水腫與疲累常被忽視。專家提醒,若延誤治療,五年死亡率可能高達五成。隨著左…

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介紹AI助攻吞嚥照護,協助中風患者逐步脫離鼻胃管。

AI助攻中風後吞嚥困難!72歲病人逐步脫離鼻胃管 奇美醫院創新照護模式曝光

奇美醫院首創Gen AI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預測系統,專為中風病人設計,能在20秒內生成個人化飲食與復健計畫,取代傳統40…

台大醫院陳晉興醫師呼籲國人重視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早期發現能大幅提升治癒率,降低健保負擔。(攝影/郭家和)

肺癌公費篩檢仍遺漏半數癌症?陳晉興建議鎖定45-65歲族群:最好讓所有人至少篩過一次

台灣自2022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早期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醫師指出,多數第一期肺癌患者無症狀,但只要…

高齡亞洲長者在廚房準備新鮮蔬菜沙拉,展現健康飲食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的重要性

紅肉、加工品與含糖飲料少吃:瑞典研究追蹤三大飲食型態,心血管疾病與失智風險最明顯

瑞典15年研究證實,健康飲食如蔬菜、水果、全穀、堅果與好油脂,可有效延緩心血管疾病與失智風險。相反地,紅肉、加工食品與含…

台灣心理健康危機:憂鬱男子坐在街邊沉思,象徵精神疾患與自殺防治需求

台灣每五人就一人苦於精神疾病,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心理健康急救課「傾、聽、給、鼓、勵」全民可學

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面臨常見精神疾患,如憂鬱與焦慮,盛行率高達20.03%,自殺更重返十大死因,凸顯心理健康危機嚴峻。華人…

三軍總醫院呂大文醫師介紹青光眼新型「內引外流」手術,提升治療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

眼壓如海浪沖刷侵襲視力:台灣青光眼人數5年增22%,高度近視「低齡化、深度化」是主因

台灣青光眼患者近五年增加22%,從2016年35萬人上升至45萬人,主因與高度近視普遍化、檢查普及與健保完善有關。然而,…

台灣失智症專家於記者會呼籲及早診斷與標靶治療,守住阿茲海默症患者自主

從「症狀控制」邁向「改變病程」,阿茲海默症標靶藥物新藥問世:黃金治療期介入是關鍵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攀升,阿茲海默症占比逾六成。2025年台灣取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藥物,臨床證實可清除大腦毒性斑塊…

亞洲男性雙手按著頭部,呈現頭痛或記憶衰退困擾的表情,象徵失智症與認知退化的警訊。

我們與失智症並不遠:盛行率每5歲升1倍,12+2失智因子能預防45%風險,自覺記憶力退化考慮及早檢查

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每5年翻倍,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更凸顯風險。最新研究指出,控制14項可調整因子如高血壓、膽固醇、視力問題…

三位女性專家於人工生殖與試管嬰兒補助座談會上發表看法,分享備孕壓力、取卵數與胚胎品質等議題。

從排卵針壓力到胚胎品質焦慮:臺灣夫妻備孕三大難關,伴侶支持與跨團隊打造個人化療程

臺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面臨不孕,女性首胎平均生育年齡達31.7歲。政府自110年起推動「試管嬰兒擴大補助」,助誕近3萬名…

台大醫院徐士哲醫師在青年健康論壇發表台灣肝癌發生率與死亡率趨勢報告

省略「肝硬化」直接變「肝癌」,台灣B型肝炎定期篩檢率不到7成:慢性肝炎監測建議納入FIB-4 指標

台灣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率不足7成,部分患者未經肝硬化即罹患肝癌。專家指出,肝癌早期診斷率僅約4成,B肝藥物給付應比照…

今年超過50位企業參與健康台灣友善職場企業響應,一起為青年健康努力

青年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年輕癌症、肝炎與中風防治政策將影響國家競爭力

2025青年健康論壇強調「青年健康=國力」,專家呼籲將癌症防治、偏頭痛、中風、肝炎等高風險疾病納入政策核心,推動以病人為…

亞東醫院醫療團隊透過居家睡眠檢測與遠距回診,協助高齡患者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高齡失眠不只是老化:常被長者忽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失智、心律不整、中風都有關

高齡失眠警訊!亞東醫院提醒,睡不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與失智症、高血壓、中風等疾病密切相關。透過「居家睡眠檢…

多位醫師及專家於「不攝腺,就行動」攝護腺癌防治活動中合影,推廣男性健康與早期篩檢。

「不願被貼標籤」男性缺少攝護腺癌篩檢意識:台灣晚期攝護腺癌比例高達1/3,年輕病人也變多

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晚期患者占約三分之一。早期症狀常被忽視,專家呼籲男性出現排尿或性功能異常應盡早就醫。早…

據食藥署統計過去抽驗壯陽產品中,有28.4%檢出非法添加藥物,恐與慢性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低血壓、心律不整等風險。如與硝酸鹽類心絞痛藥(如Nitroglycerin)同時服用,恐導致致命性低血壓與心臟衰竭

偽壯陽藥常偽裝成糖果、咖啡,誤用假藥不只傷肝腎,恐引發致命性低血壓與心臟衰竭

知名YouTuber小哥哥艾理近日因涉入販售未經核准的壯陽產品,檢方查扣1.7萬盒、流通市面逾14萬盒。據食藥署統計過去…

不讓病人洗腎、中風才是目標:預防帶狀疱疹併發重症,「糖心腎」三大族群應接種疫苗

不讓病人洗腎、中風才是目標:預防帶狀疱疹併發重症,「糖心腎」三大族群應接種疫苗

帶狀疱疹疫苗預防重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應特別警覺!50歲以上成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罹患帶狀疱疹風…

女性心臟衰竭常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等非典型症狀表現,易被誤認為壓力大而延誤就醫,確診後五年死亡率比男性高11%。停經後雌激素減少及妊娠相關疾病亦提高風險。亞東醫院設立女性心臟特診,提供個別化診療與心臟健康評估,協助女性及早察覺心臟衰竭警訊。

「最近比較累」是心臟衰竭警訊?女性症狀非典型,五年死亡率高11%

女性心臟衰竭常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等非典型症狀表現,易被誤認為壓力大而延誤就醫,確診後五年死亡率比男性高11%。停經…

北護分院結合社區推動ESG社區醫療典範

從萬華走向永續,北護分院結合社區推動ESG社區醫療典範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邁入21週年,舉辦「社區醫院之永續發展」研討會,聚焦ESG(環境、社會、治理)在社區醫療的實踐。透過結合…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盛行率高且與年齡、遺傳等風險因子相關。早期多無症狀,診斷依賴PSA、切片與影像檢查,並透過TNM分期及格里森分數評估病程與惡性度。治療方式依個人病況而異,從早期監控、手術、放療到晚期全身性治療(荷爾蒙、化療、標靶等)。定期篩檢(特別是高風險群)與維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及早期發現的關鍵

男性癌症新增率第一名:攝護腺癌為何愈早發生愈危險,認識攝護腺癌風險、檢查、症狀與治療策略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盛行率高且與年齡、遺傳等風險因子相關。早期多無症狀,診斷依賴PSA、切片與影像檢查,並透過TNM…

台灣2025年邁入長照3.0,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抗生素治療」,透過攜帶式輸注技術,讓病患不需住院也能完成靜脈抗生素療程。此模式已實施逾150案,涵蓋尿路感染至蜂窩性組織炎,展現高安全性與治療彈性。藥師、護理師與醫師組成跨專業團隊,提升用藥精準與照護效率。除降低抗藥性與醫療資源壓力外,亦維持高齡病患生活品質。此無牆醫療實踐,開啟智慧長照與在宅照護新篇章。

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奇美醫院推動「行動抗生素治療」運用創新醫材24小時滴注,免住院完成療程

台灣2025年邁入長照3.0,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抗生素治療」,透過攜帶式輸注技術,讓病患不需住院也能完成靜脈抗生素療…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被譽為無聲殺手,對高齡者健康威脅甚鉅。其成因包括骨質流失、維生素D不足與老化,女性停經後風險更高。患者常無症狀,發現時已發生骨折。診斷以DXA測骨密度為標準,T值 ≤ -2.5即為骨鬆。治療以預防骨折為目標,包含鈣D補充、運動與藥物治療。藥物可抑制骨吸收或促進骨生成。對於已骨折患者,預防再次跌倒關鍵在於肌肉強化,尤其下肢肌群的訓練與蛋白質補充,是防跌與延緩失能的核心策略。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原因、症狀與藥物選擇,避免再次骨折與跌倒首重「關鍵部位」肌肉訓練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被譽為無聲殺手,對高齡者健康威脅甚鉅。其成因包括骨質流失、維生素D不足與老化,女性停經…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即使短短三天的睡眠剝奪,也足以引發心血管發炎蛋白質激增、擾亂代謝與內分泌節律。睡眠不足會損害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與失智症、心衰竭、中風等疾病密切相關。即使運動也無法完全彌補睡眠傷害。除了健康風險外,睡眠障礙還會削弱同理心、影響職場表現、加劇社會孤立感,造成數百億美元的潛在經濟損失。改善睡眠已成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健康與政策議題。

連續3天只睡4小時,心血管疾病相關蛋白質驟升:運動無法抵銷睡眠不足傷害,潛在社會成本破百億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即使短短三天的睡眠剝奪,也足以引發心血管發炎相關蛋白質激增、擾亂代謝與內分泌節律。睡眠不足會損害大腦清…

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其中5%屬於控制困難的嚴重型氣喘。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可能導致夜間急性發作、甚至送進加護病房。醫師建議採階梯式治療與抗發炎策略為控制關鍵。中央健保署自2001年推動P4P氣喘照護方案,收案病人急診與住院率明顯下降,顯示整合照護成效良好。為強化控制效果並促進環境永續,建議病人遵循專業指引,減少短效藥依賴與不必要的藥品耗費,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減少醫療資源負擔,為個人健康與地球永續共同努力。

台灣氣喘將近200萬人,依賴短效擴張劑進加護病房「不在少數」:抗發炎治療策略才是長期控制氣喘關鍵

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其中5%屬於控制困難的嚴重型氣喘。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可能導致夜間急性發作、甚至送進加護病房。…

臺北榮民總醫院因應護理人力短缺與高齡化,自建「北榮腦」大型語言模型與AI護理系統,有效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一秒完成護理紀錄、智慧翻譯輔助溝通、Smart Pump癌化用藥核對系統及181項全人衛教地圖,每日可減少相當於4.5名護理師的工時,並提升照護安全與效率。為保障資安,所有系統在自營「北榮一號雲」內落地開發與運行,防範個資外洩。結合資訊與護理專業,率先建構國際領先的智慧護理系統,也透過改善工作條件與招募策略,展現對護理師的支持,打造「有護士才有未來」的醫療友善環境。

「得護理師得天下」:北榮自建大語言開發AI護理工具,每日減少4.5名護理師人力負擔,癌化給藥智慧作業領先國際

臺北榮民總醫院因應護理人力短缺與高齡化,自建「北榮腦」大型語言模型與AI護理系統,有效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一秒完成護理…

全球12.8億人受高血壓威脅,運動是最具效益的日常控制手段。研究顯示,每天多5分鐘快走、騎車等中高強度活動可顯著降血壓,並提升心肺功能。有氧與阻力運動皆有效,搭配FITT原則更能發揮效果。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須規律服藥、控制體重、減鹽,並避免劇烈運動。結合數位血壓監測與個管模式,能提升控制率,落實預防性與個人化照護,減少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運動5分鐘就能降血壓,台灣高血壓人口為何破500萬?高血壓無法只用運動逆轉

台灣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控制率卻僅約三成,年輕族群與各年齡層比例皆有所上升。心臟內科專家強調,高血壓防治應落實「S…

老花眼是因水晶體彈性與睫狀肌調節力隨年齡退化,導致近距離視物困難的自然現象,台灣約半數人口受影響。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更易提早出現老花症狀。治療方式分為非手術(如配戴多焦鏡片、調整用眼習慣、營養補充)與手術,後者以「老花近視雷射」能同步改善老花、近視與散光,成為主流選擇。術式如微單眼視與LBV智慧景深加強,具恢復快、視覺體驗佳等優點。手術前須評估角膜條件,術後仍應維持良好用眼習慣並定期追蹤。

40歲後近距離閱讀困難,台灣人老花眼近1200萬:雷射手術成主流,詳細檢查是成敗關鍵

老花眼是因水晶體彈性與睫狀肌調節力隨年齡退化,導致近距離視物困難的自然現象,台灣約半數人口受影響。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

79歲的川普健康報告顯示,他透過規律服用Rosuvastatin與Ezetimibe兩種降血脂藥物,成功將LDL膽固醇從143降至51–53 mg/dL,並配合阿司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總膽固醇維持在理想值140 mg/dL,認知測驗MoCA更拿下滿分,展現優異健康管理成效。醫師指出,積極控制LDL可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對高風險族群應壓至70甚至55 mg/dL以下。常見降血脂藥包括statins、Ezetimibe、膽酸結合劑、纖維酸鹽與PCSK9抑制劑等。服藥時應避免與葡萄柚、紅麴等產生交互作用,並定期回診監控,切勿擅自停藥。

川普79歲健康報告出爐:血脂與心智功能「超乎預期」標準,關鍵在規律服用血脂藥

79歲的川普健康報告顯示,他透過規律服用Rosuvastatin與Ezetimibe兩種降血脂藥物,成功將LDL膽固醇從…

主動脈剝離是致命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逾五成,常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內層撕裂,形成假腔進而破裂。最危險的Type A型發生在靠近心臟處,可能引發中風、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典型症狀為前胸後背撕裂痛,血壓異常升高。高風險族群包括馬凡氏症、三高患者、血管鈣化者等。血壓控制為預防主動脈剝離首要關鍵,建議規律量測血壓、控制三高、健康生活習慣及定期心血管檢查,尤其寒流或情緒波動時更應警覺。

「前胸後背撕裂痛」主動脈剝離又急又快死亡率破5成:血管鈣化已是警訊,高血壓控制是第一要務

主動脈剝離是致命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逾五成,常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內層撕裂,形成假腔進而破裂。最危險的Type A型發生在…

林謂文醫師提醒,65歲以上長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史、心臟病史,以及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族群,都是心律不整的好發族群,而心房顫動仍以中老年族群居多,平時只要自覺心跳不順就應該及時就醫。

天冷心臟「亂放電」,更容易心律不整?注意心跳數字警戒值: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心跳不規則症狀差異

天冷易誘發心律不整,特別是高齡者、三高患者及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注意。心律不整分為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及心跳不規則,可能引起心…

流感疫情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中70%未接種疫苗,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及一般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自行囤積或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可能導致誤用及抗藥性問題。流感、新冠、RSV症狀相似,若高燒超過5天、血氧低於95%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居家照護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播,並均衡飲食提升免疫力。公費與自費疫苗保護力相近,及早接種為最佳預防措施。

一個國家,兩種流感:疫苗搶打潮延燒,重症死亡卻7成未打疫苗,自備抗病毒藥物反而有抗藥性風險?

流感疫情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中70%未接種疫苗,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及一般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

老年人因視力、記憶力與代謝功能退化,常發生用藥錯誤,如用藥過多、重複服藥、忘記服藥或未依指示用藥,導致低血糖、低血壓及跌倒風險上升。多重用藥亦常見,65歲以上長者約28%同時服用超過5種藥物,影響健康安全。為降低風險,應集中藥物管理、記錄用藥資訊、利用社區藥師服務,並定期與醫師討論。特別是服用肌肉鬆弛劑、鎮靜劑、降血壓藥等藥物時,應留意嗜睡、頭暈等副作用,防止跌倒。

低血壓、低血糖、跌倒與「藥吃錯」有關?老年人常見6大用藥錯誤

老年人因視力、記憶力與代謝功能退化,常發生用藥錯誤,如用藥過多、重複服藥、忘記服藥或未依指示用藥,導致低血糖、低血壓及跌…

孤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風險。《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孤獨感會改變腦蛋白表現,增加健康風險。長期社會孤立亦會導致大腦結構萎縮,提高失智症風險。現金科學家們開始提倡「社會處方」提供非藥物介入,如參與社區活動、維持人際關係、利用科技聯繫與專業諮詢,可降低孤獨感、改善心理與身體健康,減少門診與急診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孤獨感為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原因可能出在腦蛋白

孤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風險。《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孤獨感會改變腦蛋白表現,增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