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之國

台灣每年RSV住院老年人破1.3萬,慢病患者可能迅速呼吸衰竭:50歲以上高風險、75歲以上可接種疫苗
台灣首項RSV高齡臨床研究揭示:每六位住院長者就有一人死亡,九成以上伴隨慢性病。RSV威脅不亞於流感,呼籲50歲以上及高…

突然中風元兇是心房顫動,血栓流入腦部風險高五倍:同時出現神經症狀與腎功能異常務必及早警覺
亞東醫院響應2025世界心臟日,舉辦「心臟守護・健康常駐」講座,提醒民眾提早識別心房顫動與ATTR-CM等隱形心臟疾病。…

新冠常態化、流感人數創新高,羅一鈞:呼吸道病毒進入「群魔亂舞」階段,交互感染易增加重症與死亡風險
台灣秋冬流感、新冠與RSV疫情升溫,疾管署羅一鈞提醒「群魔亂舞」的呼吸道病毒威脅持續,高齡與慢性病族群重症風險高。專家建…

台灣23分鐘1人因心血管死亡,喘、下肢水腫、疲累要注意「心臟衰竭」警訊:左心室輔助器延長存活契機
心臟衰竭被稱為「隱形心臟癌」,初期症狀如喘、下肢水腫與疲累常被忽視。專家提醒,若延誤治療,五年死亡率可能高達五成。隨著左…

AI助攻中風後吞嚥困難!72歲病人逐步脫離鼻胃管 奇美醫院創新照護模式曝光
奇美醫院首創Gen AI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預測系統,專為中風病人設計,能在20秒內生成個人化飲食與復健計畫,取代傳統40…

肺癌公費篩檢仍遺漏半數癌症?陳晉興建議鎖定45-65歲族群:最好讓所有人至少篩過一次
台灣自2022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早期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醫師指出,多數第一期肺癌患者無症狀,但只要…

紅肉、加工品與含糖飲料少吃:瑞典研究追蹤三大飲食型態,心血管疾病與失智風險最明顯
瑞典15年研究證實,健康飲食如蔬菜、水果、全穀、堅果與好油脂,可有效延緩心血管疾病與失智風險。相反地,紅肉、加工食品與含…

台灣每五人就一人苦於精神疾病,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心理健康急救課「傾、聽、給、鼓、勵」全民可學
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面臨常見精神疾患,如憂鬱與焦慮,盛行率高達20.03%,自殺更重返十大死因,凸顯心理健康危機嚴峻。華人…

眼壓如海浪沖刷侵襲視力:台灣青光眼人數5年增22%,高度近視「低齡化、深度化」是主因
台灣青光眼患者近五年增加22%,從2016年35萬人上升至45萬人,主因與高度近視普遍化、檢查普及與健保完善有關。然而,…

從「症狀控制」邁向「改變病程」,阿茲海默症標靶藥物新藥問世:黃金治療期介入是關鍵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攀升,阿茲海默症占比逾六成。2025年台灣取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藥物,臨床證實可清除大腦毒性斑塊…

我們與失智症並不遠:盛行率每5歲升1倍,12+2失智因子能預防45%風險,自覺記憶力退化考慮及早檢查
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每5年翻倍,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更凸顯風險。最新研究指出,控制14項可調整因子如高血壓、膽固醇、視力問題…

從排卵針壓力到胚胎品質焦慮:臺灣夫妻備孕三大難關,伴侶支持與跨團隊打造個人化療程
臺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面臨不孕,女性首胎平均生育年齡達31.7歲。政府自110年起推動「試管嬰兒擴大補助」,助誕近3萬名…

省略「肝硬化」直接變「肝癌」,台灣B型肝炎定期篩檢率不到7成:慢性肝炎監測建議納入FIB-4 指標
台灣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率不足7成,部分患者未經肝硬化即罹患肝癌。專家指出,肝癌早期診斷率僅約4成,B肝藥物給付應比照…

青年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年輕癌症、肝炎與中風防治政策將影響國家競爭力
2025青年健康論壇強調「青年健康=國力」,專家呼籲將癌症防治、偏頭痛、中風、肝炎等高風險疾病納入政策核心,推動以病人為…

高齡失眠不只是老化:常被長者忽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失智、心律不整、中風都有關
高齡失眠警訊!亞東醫院提醒,睡不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與失智症、高血壓、中風等疾病密切相關。透過「居家睡眠檢…

「不願被貼標籤」男性缺少攝護腺癌篩檢意識:台灣晚期攝護腺癌比例高達1/3,年輕病人也變多
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晚期患者占約三分之一。早期症狀常被忽視,專家呼籲男性出現排尿或性功能異常應盡早就醫。早…

偽壯陽藥常偽裝成糖果、咖啡,誤用假藥不只傷肝腎,恐引發致命性低血壓與心臟衰竭
知名YouTuber小哥哥艾理近日因涉入販售未經核准的壯陽產品,檢方查扣1.7萬盒、流通市面逾14萬盒。據食藥署統計過去…

不讓病人洗腎、中風才是目標:預防帶狀疱疹併發重症,「糖心腎」三大族群應接種疫苗
帶狀疱疹疫苗預防重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高風險族群應特別警覺!50歲以上成人及免疫力低下者罹患帶狀疱疹風…

男性癌症新增率第一名:攝護腺癌為何愈早發生愈危險,認識攝護腺癌風險、檢查、症狀與治療策略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盛行率高且與年齡、遺傳等風險因子相關。早期多無症狀,診斷依賴PSA、切片與影像檢查,並透過TNM…

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奇美醫院推動「行動抗生素治療」運用創新醫材24小時滴注,免住院完成療程
台灣2025年邁入長照3.0,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抗生素治療」,透過攜帶式輸注技術,讓病患不需住院也能完成靜脈抗生素療…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原因、症狀與藥物選擇,避免再次骨折與跌倒首重「關鍵部位」肌肉訓練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被譽為無聲殺手,對高齡者健康威脅甚鉅。其成因包括骨質流失、維生素D不足與老化,女性停經…

連續3天只睡4小時,心血管疾病相關蛋白質驟升:運動無法抵銷睡眠不足傷害,潛在社會成本破百億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即使短短三天的睡眠剝奪,也足以引發心血管發炎相關蛋白質激增、擾亂代謝與內分泌節律。睡眠不足會損害大腦清…

台灣氣喘將近200萬人,依賴短效擴張劑進加護病房「不在少數」:抗發炎治療策略才是長期控制氣喘關鍵
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其中5%屬於控制困難的嚴重型氣喘。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可能導致夜間急性發作、甚至送進加護病房。…

「得護理師得天下」:北榮自建大語言開發AI護理工具,每日減少4.5名護理師人力負擔,癌化給藥智慧作業領先國際
臺北榮民總醫院因應護理人力短缺與高齡化,自建「北榮腦」大型語言模型與AI護理系統,有效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一秒完成護理…

運動5分鐘就能降血壓,台灣高血壓人口為何破500萬?高血壓無法只用運動逆轉
台灣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控制率卻僅約三成,年輕族群與各年齡層比例皆有所上升。心臟內科專家強調,高血壓防治應落實「S…

40歲後近距離閱讀困難,台灣人老花眼近1200萬:雷射手術成主流,詳細檢查是成敗關鍵
老花眼是因水晶體彈性與睫狀肌調節力隨年齡退化,導致近距離視物困難的自然現象,台灣約半數人口受影響。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

川普79歲健康報告出爐:血脂與心智功能「超乎預期」標準,關鍵在規律服用血脂藥
79歲的川普健康報告顯示,他透過規律服用Rosuvastatin與Ezetimibe兩種降血脂藥物,成功將LDL膽固醇從…

「前胸後背撕裂痛」主動脈剝離又急又快死亡率破5成:血管鈣化已是警訊,高血壓控制是第一要務
主動脈剝離是致命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逾五成,常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內層撕裂,形成假腔進而破裂。最危險的Type A型發生在…

天冷心臟「亂放電」,更容易心律不整?注意心跳數字警戒值: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心跳不規則症狀差異
天冷易誘發心律不整,特別是高齡者、三高患者及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注意。心律不整分為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及心跳不規則,可能引起心…

一個國家,兩種流感:疫苗搶打潮延燒,重症死亡卻7成未打疫苗,自備抗病毒藥物反而有抗藥性風險?
流感疫情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中70%未接種疫苗,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及一般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