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台灣2025年邁入長照3.0,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抗生素治療」,透過攜帶式輸注技術,讓病患不需住院也能完成靜脈抗生素療程。此模式已實施逾150案,涵蓋尿路感染至蜂窩性組織炎,展現高安全性與治療彈性。藥師、護理師與醫師組成跨專業團隊,提升用藥精準與照護效率。除降低抗藥性與醫療資源壓力外,亦維持高齡病患生活品質。此無牆醫療實踐,開啟智慧長照與在宅照護新篇章。

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奇美醫院推動「行動抗生素治療」運用創新醫材24小時滴注,免住院完成療程

台灣2025年邁入長照3.0,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抗生素治療」,透過攜帶式輸注技術,讓病患不需住院也能完成靜脈抗生素療…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被譽為無聲殺手,對高齡者健康威脅甚鉅。其成因包括骨質流失、維生素D不足與老化,女性停經後風險更高。患者常無症狀,發現時已發生骨折。診斷以DXA測骨密度為標準,T值 ≤ -2.5即為骨鬆。治療以預防骨折為目標,包含鈣D補充、運動與藥物治療。藥物可抑制骨吸收或促進骨生成。對於已骨折患者,預防再次跌倒關鍵在於肌肉強化,尤其下肢肌群的訓練與蛋白質補充,是防跌與延緩失能的核心策略。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原因、症狀與藥物選擇,避免再次骨折與跌倒首重「關鍵部位」肌肉訓練

台灣髖部骨折率亞洲第一,骨質疏鬆症被譽為無聲殺手,對高齡者健康威脅甚鉅。其成因包括骨質流失、維生素D不足與老化,女性停經…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即使短短三天的睡眠剝奪,也足以引發心血管發炎蛋白質激增、擾亂代謝與內分泌節律。睡眠不足會損害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與失智症、心衰竭、中風等疾病密切相關。即使運動也無法完全彌補睡眠傷害。除了健康風險外,睡眠障礙還會削弱同理心、影響職場表現、加劇社會孤立感,造成數百億美元的潛在經濟損失。改善睡眠已成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健康與政策議題。

連續3天只睡4小時,心血管疾病相關蛋白質驟升:運動無法抵銷睡眠不足傷害,潛在社會成本破百億

瑞典最新研究指出,即使短短三天的睡眠剝奪,也足以引發心血管發炎相關蛋白質激增、擾亂代謝與內分泌節律。睡眠不足會損害大腦清…

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其中5%屬於控制困難的嚴重型氣喘。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可能導致夜間急性發作、甚至送進加護病房。醫師建議採階梯式治療與抗發炎策略為控制關鍵。中央健保署自2001年推動P4P氣喘照護方案,收案病人急診與住院率明顯下降,顯示整合照護成效良好。為強化控制效果並促進環境永續,建議病人遵循專業指引,減少短效藥依賴與不必要的藥品耗費,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減少醫療資源負擔,為個人健康與地球永續共同努力。

台灣氣喘將近200萬人,依賴短效擴張劑進加護病房「不在少數」:抗發炎治療策略才是長期控制氣喘關鍵

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其中5%屬於控制困難的嚴重型氣喘。過度依賴短效緩解藥可能導致夜間急性發作、甚至送進加護病房。…

臺北榮民總醫院因應護理人力短缺與高齡化,自建「北榮腦」大型語言模型與AI護理系統,有效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一秒完成護理紀錄、智慧翻譯輔助溝通、Smart Pump癌化用藥核對系統及181項全人衛教地圖,每日可減少相當於4.5名護理師的工時,並提升照護安全與效率。為保障資安,所有系統在自營「北榮一號雲」內落地開發與運行,防範個資外洩。結合資訊與護理專業,率先建構國際領先的智慧護理系統,也透過改善工作條件與招募策略,展現對護理師的支持,打造「有護士才有未來」的醫療友善環境。

「得護理師得天下」:北榮自建大語言開發AI護理工具,每日減少4.5名護理師人力負擔,癌化給藥智慧作業領先國際

臺北榮民總醫院因應護理人力短缺與高齡化,自建「北榮腦」大型語言模型與AI護理系統,有效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包括一秒完成護理…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情緒與自我認同有關,因為內在匱乏或壓力過大,導致暴飲暴食,陷入惡性循環。雖然腸泌素藥物有助減重,但若未處理內在匱乏與行為動機,停藥後仍易復胖。體重管理不應只追求數字,而是恢復健康與身心平衡。在走向「復瘦」的過程中恢復身心平衡、建立正向認知,才能維持長久的健康心態。

心靈受傷才會無法控制體重與人生:解決內在匱乏與自我認同,克服「糖胖症」到走向「復瘦」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遽上升,包括憂鬱、焦慮、自傷、自殺念頭等「無聲痛楚」日益普遍。調查顯示,台灣兒少精神疾病終生盛行率達32.3%。青少年心理困擾常源自學業壓力、同儕關係、家庭衝突及網路霸凌。林竺君醫師指出,當孩子出現生活功能退化、退縮與負面言論時,家長應及早覺察並尋求協助。亞東醫院自2022年起推動「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計畫」,整合專業團隊提供評估、諮商與親職教育,盼成為青少年心靈的堅實燈塔與避風港。

同儕、家庭、網路霸凌:台灣17%國高中生有重度憂鬱傾向,青少年「無聲痛楚」比例增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遽上升,包括憂鬱、焦慮、自傷、自殺念頭等「無聲痛楚」日益普遍。調查顯示,台灣兒少精神疾病終生盛…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減緩動脈硬化來達成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近年研究顯示,GLP-1藥物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對肥胖、心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有益。與胰島素不同,腸泌素適用於尚具胰島功能或合併肥胖的患者,且低血糖風險較小。未來,腸泌素也可能成為脂肪肝與肝臟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治療應用正持續擴展中。

腸泌素前世今生:從控糖減重到心血管保護,未來還可能應用脂肪肝治療?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

多數孩童都會感染RSV,感染後的症狀影響生活上甚多,有些也可能演變為重症;但較嚴重的情況多見於1歲以下嬰兒,原因在於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呼吸道較狹窄,感染後更易出現氣道阻塞。

RSV可1人傳5人:托嬰中心尤易群聚感染,疫苗資源稀缺恐成嬰幼兒免疫破口「離島不能等」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全球嬰幼兒感染疾病中最具威脅的病毒之一,對免疫尚未成熟的新生兒而言,感染後病情進展快速,輕則鼻…

全球12.8億人受高血壓威脅,運動是最具效益的日常控制手段。研究顯示,每天多5分鐘快走、騎車等中高強度活動可顯著降血壓,並提升心肺功能。有氧與阻力運動皆有效,搭配FITT原則更能發揮效果。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須規律服藥、控制體重、減鹽,並避免劇烈運動。結合數位血壓監測與個管模式,能提升控制率,落實預防性與個人化照護,減少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運動5分鐘就能降血壓,台灣高血壓人口為何破500萬?高血壓無法只用運動逆轉

台灣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控制率卻僅約三成,年輕族群與各年齡層比例皆有所上升。心臟內科專家強調,高血壓防治應落實「S…

老花眼是因水晶體彈性與睫狀肌調節力隨年齡退化,導致近距離視物困難的自然現象,台灣約半數人口受影響。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更易提早出現老花症狀。治療方式分為非手術(如配戴多焦鏡片、調整用眼習慣、營養補充)與手術,後者以「老花近視雷射」能同步改善老花、近視與散光,成為主流選擇。術式如微單眼視與LBV智慧景深加強,具恢復快、視覺體驗佳等優點。手術前須評估角膜條件,術後仍應維持良好用眼習慣並定期追蹤。

40歲後近距離閱讀困難,台灣人老花眼近1200萬:雷射手術成主流,詳細檢查是成敗關鍵

老花眼是因水晶體彈性與睫狀肌調節力隨年齡退化,導致近距離視物困難的自然現象,台灣約半數人口受影響。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

79歲的川普健康報告顯示,他透過規律服用Rosuvastatin與Ezetimibe兩種降血脂藥物,成功將LDL膽固醇從143降至51–53 mg/dL,並配合阿司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總膽固醇維持在理想值140 mg/dL,認知測驗MoCA更拿下滿分,展現優異健康管理成效。醫師指出,積極控制LDL可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對高風險族群應壓至70甚至55 mg/dL以下。常見降血脂藥包括statins、Ezetimibe、膽酸結合劑、纖維酸鹽與PCSK9抑制劑等。服藥時應避免與葡萄柚、紅麴等產生交互作用,並定期回診監控,切勿擅自停藥。

川普79歲健康報告出爐:血脂與心智功能「超乎預期」標準,關鍵在規律服用血脂藥

79歲的川普健康報告顯示,他透過規律服用Rosuvastatin與Ezetimibe兩種降血脂藥物,成功將LDL膽固醇從…

主動脈剝離是致命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逾五成,常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內層撕裂,形成假腔進而破裂。最危險的Type A型發生在靠近心臟處,可能引發中風、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典型症狀為前胸後背撕裂痛,血壓異常升高。高風險族群包括馬凡氏症、三高患者、血管鈣化者等。血壓控制為預防主動脈剝離首要關鍵,建議規律量測血壓、控制三高、健康生活習慣及定期心血管檢查,尤其寒流或情緒波動時更應警覺。

「前胸後背撕裂痛」主動脈剝離又急又快死亡率破5成:血管鈣化已是警訊,高血壓控制是第一要務

主動脈剝離是致命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逾五成,常因高血壓導致主動脈內層撕裂,形成假腔進而破裂。最危險的Type A型發生在…

年長者跌倒主因是平衡感與肌力衰退。運動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特別是結合平衡感訓練和足夠運動強度的計畫,例如太極拳與健身訓練的「多成分運動介入」能顯著降低多重用藥女性的跌倒風險達29%。

「多成分運動」結合太極拳加健身課,多重用藥女性跌倒風險降29%,運動最好開始在失能前?

年長者跌倒主因是平衡感與肌力衰退。運動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特別是結合平衡感訓練和足夠運動強度的計畫,例如太極拳與健身訓練…

2025年「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呼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活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理事長黃泓淵醫師強調,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導致嚴重經痛的常見主因,盛行率高達45%-95%。該疾病因子宮內膜組織異位至卵巢、輸卵管、腸道等部位,隨荷爾蒙週期增生、剝落及出血,卻無法排出體外,導致發炎、沾黏、囊腫(如巧克力囊腫),引發嚴重經痛、性交疼痛、慢性骨盆腔疼痛,甚至影響生育。由於診斷困難,確診往往需7-10年,診斷率僅約20%-30%。 為喚起女性重視自身健康,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舉辦「妳為自己發聲了嗎?」倡議活動,除衛教講座外,亦推出「Anything But Normal」攝影展,提醒經痛非「忍一忍就過了」,並提供「一分鐘經痛評估表」,鼓勵女性儘早發現並就醫,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嚴重經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更年期前後是補充荷爾蒙黃金時機:醫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權:勿視經痛為宿命

2025年「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呼籲女性掌握健康自主,活動,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導致嚴重經痛的常…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險50%,特別是45歲後停用者風險更低。然而,避孕藥可能增加乳癌與子宮頸癌風險,特別是BRCA基因突變者。東方女性卵巢癌以明亮細胞癌為主,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相關,該囊腫約5-7年後有惡化風險。AI模型研究發現,血液中AST、TP等生物標記變化或有助早期預測卵巢癌。為改善檢測,未來研究將聚焦採集輸卵管繖部細胞,並利用AI數據整合技術以提升篩檢效度及敏感度。

「隱形殺手」卵巢癌年增1700人,吃避孕藥預防卵巢癌是利還是弊:亞洲女性更要注意巧克力囊腫,早期檢測卵巢癌仍待解決3大問題

卵巢癌因早期難發現,死亡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患者。研究顯示,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可降低卵巢癌風…

台灣積極應對慢性腎臟病(CKD),過去曾有「洗腎王國」之稱。 健保署與醫學界多年來推動多項照護計畫,如CKD、pre-ESRD及糖尿病腎病變照護等。近年來,台灣透析人口首度出現下降,顯示防治成效。早期篩檢至關重要,健保已將免費腎功能篩檢擴大至30-39歲。新藥如SGLT-2抑制劑已納入健保給付,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基層診所在早期發現與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加入照護網能顯著降低洗腎風險。未來將持續推動全人全程照護,結合篩檢、新藥與跨領域合作,目標降低慢性病死亡率。

你的腎臟健康嗎?「早篩早治」逆轉洗腎之路:台灣透析新增人數連三年下降,UACR篩檢與SGLT-2給付強化國人腎臟健康

台灣積極應對慢性腎臟病(CKD),過去曾有「洗腎王國」之稱。 健保署與醫學界多年來推動多項照護計畫,如CKD、pre-E…

林謂文醫師提醒,65歲以上長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史、心臟病史,以及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族群,都是心律不整的好發族群,而心房顫動仍以中老年族群居多,平時只要自覺心跳不順就應該及時就醫。

天冷心臟「亂放電」,更容易心律不整?注意心跳數字警戒值: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心跳不規則症狀差異

天冷易誘發心律不整,特別是高齡者、三高患者及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注意。心律不整分為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及心跳不規則,可能引起心…

流感疫情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中70%未接種疫苗,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及一般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自行囤積或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可能導致誤用及抗藥性問題。流感、新冠、RSV症狀相似,若高燒超過5天、血氧低於95%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居家照護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播,並均衡飲食提升免疫力。公費與自費疫苗保護力相近,及早接種為最佳預防措施。

一個國家,兩種流感:疫苗搶打潮延燒,重症死亡卻7成未打疫苗,自備抗病毒藥物反而有抗藥性風險?

流感疫情升溫,重症及死亡病例中70%未接種疫苗,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及一般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以降…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2月24日宣布啟動「健康臺灣智慧醫療大聯盟」,攜手醫療、科技、金融等產業龍頭,致力提升基層醫療品質,縮短國人不健康餘命,推動健康平權。智慧醫療將透過電子病歷整合、AI輔助診斷、遠距醫療等技術,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政府亦投入8億元補助醫療數位轉型,並推動統一健保申報系統。中華電信、玉山銀行與智拓宏宇等企業提供安全通訊、數位支付與雲端醫療系統支持,共同打造智慧醫療生態系,促進臺灣成為全球數位醫療領先國家。

改善國人不健康餘命,積極邁向健康平權:醫師公會全聯會攜手產業龍頭,啟動臺灣「智慧醫療大聯盟」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2月24日宣布啟動「健康臺灣智慧醫療大聯盟」,攜手醫療、科技、金融等產業龍頭,致力提升基層醫…

台灣透析盛行率全球最高,每年新增 1.1 至 1.2 萬名患者,為減少洗腎人口並降低心衰竭風險,健保署自 2024 年 3 月 1 日起擴大 SGLT-2 抑制劑 給付,涵蓋 腎絲球過濾率(eGFR)25-60 及心衰竭射出分率(LVEF)41-49% 患者,預計可幫助 15-20 萬人,並投入 16-18 億元預算。臨床研究顯示,腎病變族群及早介入SGLT-2 抑制劑,可延緩 26.6 年進入洗腎階段,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腎病變族群應及早加入腎臟病共照網,配合醫師接受適當治療,以降低未來洗腎風險。

延緩洗腎26.6年!SGLT-2改善腎病變與心衰竭惡化 健保擴大給付範圍曝

台灣透析盛行率全球最高,每年新增 1.1 至 1.2 萬名患者,為減少洗腎人口並降低心衰竭風險,健保署自 2024 年 …

老年人因視力、記憶力與代謝功能退化,常發生用藥錯誤,如用藥過多、重複服藥、忘記服藥或未依指示用藥,導致低血糖、低血壓及跌倒風險上升。多重用藥亦常見,65歲以上長者約28%同時服用超過5種藥物,影響健康安全。為降低風險,應集中藥物管理、記錄用藥資訊、利用社區藥師服務,並定期與醫師討論。特別是服用肌肉鬆弛劑、鎮靜劑、降血壓藥等藥物時,應留意嗜睡、頭暈等副作用,防止跌倒。

低血壓、低血糖、跌倒與「藥吃錯」有關?老年人常見6大用藥錯誤

老年人因視力、記憶力與代謝功能退化,常發生用藥錯誤,如用藥過多、重複服藥、忘記服藥或未依指示用藥,導致低血糖、低血壓及跌…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位脂肪堆積風險,進一步惡化病情,形成糖胖症的惡性循環。治療趨勢已從單純控糖轉向「ABBCDE」策略,涵蓋血糖、血壓、膽固醇、體重管理、藥物與運動。新型腸泌素類藥物可同時降低血糖與體重,減少併發症風險。未來糖尿病藥物將發展長效降糖、安全性提升與體重管理,提高患者依從性與治療效果。

40歲前「早發」糖尿病變多關鍵是肥胖?從降糖、保護器官到體重管理,糖尿病治療轉變與未來

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發病年齡年輕化,40歲前「早發」糖尿病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導致胰島素阻抗,使血糖控制困難,並增加異…

失智症如何預測是重要的公衛議題,澳洲研究指出,「衰弱軌跡」(Frailty Trajectories)和衰指指數評分是預測失智症的有效指標,從世代研究發現,在失智症診斷前的4-9年就可以發現患者的衰弱程度顯著增加

失智症可以精準預測?高齡之國未來何去何從,失智症的治療困境與希望

失智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澳洲研究發現「衰弱軌跡」與「衰弱指數」可預測失智症,衰弱程度增加與失智風險呈正相關。台灣…

孤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風險。《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孤獨感會改變腦蛋白表現,增加健康風險。長期社會孤立亦會導致大腦結構萎縮,提高失智症風險。現金科學家們開始提倡「社會處方」提供非藥物介入,如參與社區活動、維持人際關係、利用科技聯繫與專業諮詢,可降低孤獨感、改善心理與身體健康,減少門診與急診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孤獨感為何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原因可能出在腦蛋白

孤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中風風險。《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孤獨感會改變腦蛋白表現,增加健…

最新研究顯示,孕期與嬰幼兒期限制糖攝取可降低成年後糖尿病與高血壓風險。糖分影響大腦獎勵系統,長期高糖飲食會降低味覺敏感度,導致肥胖與糖尿病,兒少含糖飲料攝取量與肥胖率近年大幅上升。部分國家透過糖稅控管糖攝取,如法國、英國、新加坡等,亞洲有泰國與馬來西亞實施糖稅。台灣糖攝取過高,限糖政策面臨飲食文化挑戰,需社會共識以減少慢性病與健康支出。

限制糖攝取愈早開始愈好:從出生後1000天,到成年後的慢性病風險

推動健康平權,讓不同背景、性別、年齡及社經地位者獲得需要的健康識能與照護水準,是縮小社會不平等、提升社會整體健康的關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