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之島
責任編輯:

減重不只是吃多動少:激素失衡、腸道菌與瘦素阻抗導致體重不降反升,168斷食法為何容易失敗

台灣肥胖問題嚴重,肥胖不僅影響外型,更與多種慢性病與死亡風險相關。許書華醫師指出,流行的減重法如168斷食、生酮飲食,雖有短期成效,但若未依體質調整,容易導致失敗與體重反彈。體重控制關鍵在於找出個人代謝盲點,可能與激素、腸道菌或基因有關。益生菌與GLP-1藥物雖具潛力,但不能取代整體生活調整。真正成功的減重策略,應結合科學檢測、個人化飲食、運動與改變生活習慣,從根本改變體質與腦部對飲食的認知,達成長久健康的體態管理。
台灣面臨嚴峻的肥胖問題,超過半數成人體重超標,並與多種重大疾病相關。儘管各式流行減重法層出不窮,如168斷食與生酮飲食,但許書華醫師指出,這些極端方法往往因難以長期維持而導致體重反彈,甚至損害身體代謝功能。肥胖的深層原因複雜,並非單純的吃多動少,而是涉及激素失衡(如瘦素阻抗)、基因差異、腸道菌失調等生理機制。減重需從根本著手,透過「改腦行動」調整認知與生活模式。最有效的策略是個人化體重管理,這包含建立正確觀念,並結合基因檢測、腸道菌分析、荷爾蒙檢測等實證科學工具,由專業醫事人員評估設計專屬的飲食、運動處方,同時兼顧作息、壓力與睡眠管理,才能真正達成並維持長期健康的體態。

文|郭家和

諮詢專家|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醫師


台灣肥胖率在亞洲名列前茅,相關併發症及健康風險也成為社會經濟的隱藏成本。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50.3%,幾乎每兩位成人就有一位面臨體重超標。對照台灣十大死因其中8項與肥胖有關,更可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及多種癌症的風險。

久坐少動再加上精緻飲食、外食風氣,「減重」儼然是台灣民眾最在意的健康問題之一,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蔚為風潮的減重方法大行其道,並與社群媒體推廣、名人宣導結合廣泛流行,包括生酮飲、間歇式斷食、單一食物減肥法,甚至極端的極低熱量飲食都受到高度關注與仿傚。但是,缺乏個人化評估指導的減重方法,不只容易減重失敗,甚至會影響正常代謝,造成體重與體脂反覆升高的惡性循環。

168減重法翻車?間歇性斷食與流行減肥法為何容易失敗

書心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許書華醫師在《書式減脂學》中指出,近年168斷食、生酮飲食等相對極端的減重方式,在某些族群身上的確可能達到短時間內體重下降的效果,甚至極低熱量飲食(VLCD,每日攝取低於800大卡)在統計中發現最多短期內能減輕原始體重16.1%,然而,過於嚴苛的減重手段一旦無法維持,很容易就造成體重反彈。

「間歇性斷食與生酮飲食需要極高的生活自律與穩定作息,很多人失敗的原因是無法持續下去!」許書華醫師提醒,尤其是壓力大、睡眠不佳或工作輪班者來說,採取這類極端節食可能進一步擾亂代謝節律,造成血糖波動與激素失調。當身體進入「飢餓防衛」模式時,減重不但停滯,還可能導致脂肪儲存增加、肌肉流失,反而會傷害身體代謝功能,未來要想控制體重更為艱難。

許書華醫師強調,肥胖背後可能牽涉激素失衡、基因差異、腸道菌失調,甚至整體代謝環境的改變。有些人即使嚴格控制飲食,體脂肪依然居高不下,可能與身體出現「瘦素阻抗」有關,使大腦接收不到「飽足感」訊號,進而造成食慾難以控制,這類潛在問題若未同步調整,貿然嘗試各種流行減肥法往往以失敗告終,甚至易陷入瘦了又胖、胖了又瘦的溜溜球效應。

補充益生菌養成易瘦體質?腸道菌叢如何影響體重

近年關於腸道菌與體重的相關研究也成為熱議話題,多補充好菌是否更有機會減重成功?許書華醫師表示,目前文獻的確發現身型胖瘦與腸道菌型態相關,如肥胖者的厚壁菌門比例,通常高於擬桿菌門,而特定菌群能提高食物能量吸收效率,甚至透過神經與免疫訊號調控食慾與胰島素敏感性。例如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可能促進GLP-1(腸泌素)與PYY等激素分泌,達到調控食慾的效果。

不過,只是補充單一種益生菌,難以真正改變菌叢生態。許書華醫師強調,目前科學界尚未對「益生菌能有效減重」達成大規模一致性定論。如果飲食仍以高油、高糖為主、熱量超標,即使補充再多好菌,也無法扭轉體內代謝環境。

從健康減重的觀點來看,益生菌能調節腸道健康,不應視為讓體重下降的萬靈丹,真正影響體重關鍵仍在於「熱量赤字」,也就是攝取的熱量應控制小於消耗量,才能提供減重成功率。因此,除了透過飲食補充足夠益生菌,仍需搭配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才能養好易瘦的菌叢生態。

瘦素、腸泌素不平衡才會胖?激素平衡與體重的關係

身體各項重要代謝功能,包括食慾、代謝與脂肪儲存都受激素影響,而現代人生活作息紊亂造成激素不平衡,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許書華醫師舉例「瘦素」是由脂肪組織分泌的荷爾蒙,主要功能是抑制食慾並增加能量消耗,但許多肥胖族群因為長期的血糖、飲食、睡眠等問題產生「瘦素阻抗」,進而造成飽足感信號失靈,食慾難以控制。

另外,風靡全球的「瘦瘦針」原理也與身體既有的「腸泌素」GLP-1相關。許書華醫師說明,GLP-1是人體自然分泌的腸道激素,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降低食慾與延緩胃排空,對於糖胖症(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特別有效,原本是用於糖尿病治療,後來發現對體重管理的顯著效果而用於減重,甚至某些新一代雙效腸泌素(GLP-1+GIP)藥物,體重下降的比例可與外科減重手術比擬。

然而,腸泌素藥物也可能引發腸胃不適、噁心、便秘等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包括孕婦、哺乳婦女、甲狀腺髓質癌家族史者等,都不建議使用。許書華醫師提醒,減重藥物應該被視為「推波助瀾」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減重期間建立正確、可持久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以免依賴藥物甚至停藥後體重反彈等後果。

體重管理應個人化 從改腦行動開始建立體態健康

「很多人瘦了又胖、胖了又瘦,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生活當中的盲點!」許書華醫師強調,某些容易造成肥胖的生活習慣與盲點可能並不自知,也並非單靠意志力可解決,要從根本達到健康體重管理應從「改腦行動」開始,從認知、習慣、生活模式等層面,例如意識到情緒性進食的習慣並學習替代的應對方式,或是破除對特定食物的錯誤認知,逐步調整體質與代謝環境。

許書華醫師表示,減重最有效的策略是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再配合實證科學的方式包括:基因檢測、腸道菌分析、荷爾蒙檢測,由醫事人員評估設計最適合自己的飲食組合,同時也要注意作息與壓力管理,調直睡眠與身心狀態。另外,肌肉量會影響代謝與未來復胖風險,建議依照肌肉量、基礎代謝率設計適合的運動處方,循序漸進增肌減脂,更能維持長期的健康體重。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醫學會提出「運動前篩檢程序」,根據有無運動習慣以及是否有共並有高血壓併發症(視網膜併變、左心室肥大等)建議在進行鍛鍊計畫之前先諮詢自己的運動醫學醫師。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