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Science》的研究指出,母親在孕期及嬰兒出生後兩年採取低糖飲食,能顯著降低子女成年後的慢性疾病風險。出生後1000天限制糖分攝取,成人後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達35%,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則可減少20%,可以說糖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打從娘胎」就已開始。
該研究運用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數據,追蹤戰後出生的個體,分析其出生時間與成年後健康狀況的關聯。值得注意的是,戰後世代出生於「配給時期」,可獲得的糖分遠低於現今,整體飲食反而更符合現代健康觀點。在配給制度下出生的人,其中年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風險明顯較低,即使發生慢性病,確診時間也分別延後4年(糖尿病)及2年(高血壓)。
是否應對嬰幼兒與兒童族群實行「限糖令」?研究團隊持正面態度。愈早接觸添加糖,或攝取添加糖的時間愈長,日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就愈高,包括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甚至癌症。在美國,糖尿病患平均每年醫療支出高達12,000美金,而每提前10年診斷糖尿病,預期壽命將減少3-4年。
包括這篇研究的作者在內,已有不少科學家主張應將添加糖的攝取量納入公共健康政策中嚴格控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應完全避免攝取添加糖,成人每日攝取量則不應超過50公克。生命早期限制糖分攝取,不僅能降低慢性病風險,還能減少糖尿病及相關疾病帶來的醫療支出,並延長壽命。
大腦對糖成癮,降低對味覺的敏感度
另一方面,大腦對糖分的偏好值得深入探討。糖分會激活大腦的多巴胺系統並產生獎勵感,頻繁攝取高糖食物後,我們的大腦與味覺會逐漸降低對低脂、低糖或原型食物的興趣。這種現象與人類的「脫敏」、「減敏」(對味覺的敏感度降低)相似──高糖飲食可能透過改變味覺感知和獎勵機制,最終導致肥胖。
大腦對糖分的狂熱追求近似於「成癮」,在現代社會已成為全球肥胖與糖尿病的主因,從經濟產業演變為公共健康議題。2024《BMJ》的研究指出,1990年至2018年間,主要國家的兒童及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量增加了23%,5歲至19歲兒少超重(含肥胖)率從1990年的8%上升至2022年的20%,從3100萬人大幅增至1.6億人。
由此可見,限制糖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大腦過早被糖分控制)應該愈早開始愈好,甚至應從懷孕時期就開始注意。2021年的加拿大研究顯示,孕期攝取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嬰兒的腸道菌生態,導致肥胖風險上升。當然,父母過度攝糖,也是孩童肥胖的危險因子。
.
開徵糖稅減少健康支出?台灣有辦法限糖嗎?
那麼,應該期待公權力介入管制添加糖攝取量嗎?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對含糖飲料徵收20%以上的特別稅以控管成人的糖分消費,但各國實施狀況不一。目前歐盟採取糖稅的國家以法國、英國為主(德國只鼓勵產業自願配合)。法國2012年率先對含糖飲料課徵糖稅,英國則自2018年起實施「含糖飲料稅」,每100毫升含糖超過5克即徵收每公升18便士稅金,相當於一罐可樂約多收稅3元。
亞洲目前開徵糖稅的國家有泰國與馬來西亞。泰國自2023年10月已進入第三階段的加倍徵稅,而馬來西亞因糖尿病盛行率高,自2019年起對含糖飲料每升課收0.4令吉的糖稅。
最具突破性的是新加坡,2019年公告禁止高糖飲料廣告,並要求糖含量高的飲料在外包裝上標示「不健康」,成為全球首例,糖稅的執行規劃也在討論中。
至於台灣,成年人平均每天糖攝取量超過26克,國中生平均每週飲用含糖飲料超過6次。糖攝取量過高以及可能的「糖上癮」都可能影響長期健康。儘管公部門與學術單位曾多次討論糖稅可行性,但考量飲食文化與相關產業發展(如街頭巷尾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手搖飲料品牌),推動限糖政策仍是一大挑戰,有待社會凝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