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之島
  • 認知真相
責任編輯:

心靈受傷才會無法控制體重與人生:解決內在匱乏與自我認同,克服「糖胖症」到走向「復瘦」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情緒與自我認同有關,因為內在匱乏或壓力過大,導致暴飲暴食,陷入惡性循環。雖然腸泌素藥物有助減重,但若未處理內在匱乏與行為動機,停藥後仍易復胖。體重管理不應只追求數字,而是恢復健康與身心平衡。在走向「復瘦」的過程中恢復身心平衡、建立正向認知,才能維持長久的健康心態。
台灣近年糖尿病與肥胖問題嚴峻,「糖胖症」族群常受內在壓力與心理創傷影響,導致難以控制體重。部份糖胖症的肥胖問題其實與內在情緒與自我認同有關,因為內在匱乏或壓力過大,導致暴飲暴食,陷入惡性循環。雖然腸泌素藥物有助減重,但若未處理內在匱乏與行為動機,停藥後仍易復胖。體重管理不應只追求數字,而是恢復健康與身心平衡。在走向「復瘦」的過程中恢復身心平衡、建立正向認知,才能維持長久的健康心態。

採訪撰稿|郭家和

台灣不只是高科技之島,也是「三高」之島。根據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年國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血糖)盛行率高達27%、26%、11.1%,截至2024年底已有250萬人發生糖尿病,而糖尿病又與肥胖有千絲萬縷之關連,將近70%糖尿病人體重過重,過於肥胖的糖尿病型態「糖胖症」更是最難控制達標的一群人。

2020年,台灣人過重與肥胖的比率已經上升至50.3%,每兩人就有一人體重超重的當代台灣,「減肥」成為歷久不衰的社群議題,與體重數字的抗戰也催生出各種次文化與減重偏方,包括每隔數年就重啟流行的各種減重飲食風潮。現代人活在藥物與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肥胖率與人們對自身體態的不滿卻持續走高的矛盾中。或許面對體重數字的心態,應該從努力「減重」轉移到如何讓自己健康「復瘦」。

壓力產生補償心態 心靈受傷導致人生與體重失控

「門診蠻多『糖胖症』族群,他們的心理及情緒其實更需要處理,背後原因或是心裡面那個結,可能才是脫離不了肥胖泥淖的原因,很多人是心靈受傷了,才會造成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與體重!」

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醫師受訪指出,糖尿病與肥胖都屬於多因性的問題,而『糖胖症』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其中一種型態,特別指體重較胖的糖尿病,雖然胰臟可以分泌足夠胰島素,但因為脂肪過多、胰島素需求量太大,導致胰島素相對不足。一定幅度的減重對糖胖症而言,除了使血糖回歸正常,更是「救命」的手段,而許多人體重增加、血糖上升,都是不知不覺間受到內在壓力的影響。

馬文雅醫師舉例,有些上班族忙於工作,極少數生活樂趣就是享受食物,如果因為血糖或體重問題被嚴格限制飲食,等於剝奪了生活動力,也不是可長久之道。另外,現代人環境變化劇烈,很多人逼迫自己24小時維持最佳狀態,於是導致壓力過大,而壓力會產生補償心態造成暴飲暴食,吃完食物又產生罪惡感。如是日復一日,體重自然節節上升。

「沒有必要一直逼自己維持在很高能、很陽光的狀態,如果心情比較低落就當作在充電,不要過度要求自己,適當接觸大自然或是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壓力減輕了,身體的負擔變小,飲食控制反而比較容易!」

407185454 742570891248760 4923356439776032266 n
▲ 馬文雅醫師表示,糖胖症患者常有未被處理的心理創傷與壓力,這些內在因素導致對食物的過度依賴,使體重與血糖難以控制。尤其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容易因補償心態暴飲暴食,陷入罪惡感與肥胖的惡性循環。當代人不需要強求時時保持高能量狀態,適度放鬆、接觸自然、找到生活樂趣,有助降低壓力讓體重自然回穩。圖/馬文雅醫師

解決內在匱乏與自我認同 回到體重「原廠設定」

體重管理是近年最熱門的醫療領域之一,而腸泌素類藥物因為減重適應症效果良好,搖身一變成為風靡全球的「瘦瘦針」,甚至一度影響到糖尿病族群的用藥。但是如果過度依賴,又未改變生活型態與認知觀念,很可能仍在停藥之後面臨復胖風險。

「如果沒有找出進食這個行為背後的認知,很多方法一停用(體重)就會反彈,有些過重族群可能內在有一個『匱乏』問題,於是一匱乏就需要補充包括食物、熱量等等,所以常常需要抽絲剝繭,幫病人找到最根本的行為動機,停止內耗,減重才有機會成功!」

馬文雅醫師說明,腸泌素的確在適合族群(胰島beta細胞仍能分泌胰島素)有顯著的食慾控制、體重下降等幫助,但並非每個人對腸泌素的反應都相同,而且隨著耐受性增加,體重下降的曲線趨緩,這時亟需介入認知行為治療,才能突破瓶頸,達到體重管理的目標。

「如果可以在減重、控糖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和生活習慣,然後好好照顧身體,我都跟病人說,我們一年只要見四次面,一年就過去了,而十年後你的器官都像新的一樣,不是很好嗎?」

交還健康自主權 「不要把自己當病人」

「我最常跟病人講的三句話是:『真的嗎』、『後來呢』、『好棒哦』,把選擇權交到他們手上,如果是對自己要求太高的病人,我會改成『喜歡嗎』?讓他去觀察、體會自己的變化與進步,他會知道自己已經很不錯,(醫師)這時候有點像教練在陪伴大家!」

馬文雅醫師提醒,隨著現代社會型態,肥胖在很多人而言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有相關倡議認為不應將肥胖視為疾病(disease)而是一種狀態(people with obesity),試想,如果已經對人生、體重失去主控權,又被貼上所謂「病人」的標籤,甚至因為體重數字被家人監督控管,情何以堪?醫療端適當介入但是讓當事人掌握健康管理的自主權,也是幫助建立正向認知的一環。

「每個人對於好的定義、瘦的定義、甚至健康的定義都不一樣,作為醫師,最重要的目標是讓病人心臟停止跳動之前,器官都不會提早退休,那表示你的餘命都是健康的,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當病人,把你的生活過好,血糖、體重只是身體的一部份,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天不會塌下來!」

馬文雅醫師表示,從健康的視角看,目標不應該是追求極致的瘦或體重數字,而是沒有慢性病與三高問題。許多年長族群太瘦反而容易跌倒、骨折,體重下降反而會擔心是否有癌症或其他潛在疾病。

歸根究底,也許人們不是焦慮變胖或體重上升,而是焦慮自己不健康。但健康不等於沒有疾病,將健康管理視為自我照顧、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狀態,而不是被標籤或數字所定義,才能真正活得健康、快樂。哲學一點的說,不用執著在「減重」這兩字,找到身心平衡的生活型態,自然而然就走在「復瘦」的路上。

許多過重患者在飲食行為背後,潛藏著對愛、歸屬感或安全感的匱乏,因此透過吃來補償情緒。馬文雅醫師指出,即使使用腸泌素等藥物達到短期效果,若未調整認知行為,停藥後仍易復胖。她建議將減重視為一種「復健」歷程,重建健康信念與行為模式,自我認同若從「胖子」轉變為「健康的人」,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進而回到身體的「原廠設定」。
▲許多過重患者飲食行為背後潛藏匱乏心態或是心靈創傷,透過吃來補償情緒。即使介入腸泌素藥物達到短期效果,若未調整認知行為,停藥後仍易復胖或無法突破體重瓶頸。應當鼓勵人們將減重視為一種「復瘦」歷程,重建健康信念與行為模式,將自我認同從「胖子」轉變為「健康的人」,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進而回到身體的「原廠設定」。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醫學會提出「運動前篩檢程序」,根據有無運動習慣以及是否有共並有高血壓併發症(視網膜併變、左心室肥大等)建議在進行鍛鍊計畫之前先諮詢自己的運動醫學醫師。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