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平權
  • 所有文章
  • 肥胖之島
責任編輯:

腸泌素前世今生:從控糖減重到心血管保護,未來還可能應用脂肪肝治療?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減緩動脈硬化來達成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近年研究顯示,GLP-1藥物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對肥胖、心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有益。與胰島素不同,腸泌素適用於尚具胰島功能或合併肥胖的患者,且低血糖風險較小。未來,腸泌素也可能成為脂肪肝與肝臟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治療應用正持續擴展中。
腸泌素(GLP-1 RA)類藥物從治療糖尿病起步,發展至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脂肪肝治療的新趨勢。腸泌素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減緩動脈硬化來達成控糖、減重與心血管保護。近年研究顯示,GLP-1藥物能降低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對肥胖、心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有益。與胰島素不同,腸泌素適用於尚具胰島功能或合併肥胖的患者,且低血糖風險較小。未來,腸泌素也可能成為脂肪肝與肝臟疾病防治的重要藥物,治療應用正持續擴展中。

採訪撰稿|郭家和

諮詢專家|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2年全球超重成年人口已高達43%,其中更有16億人被診斷為「肥胖症」[1],肥胖症是一種慢性複雜疾病,過量的脂肪堆積是增加第2型糖尿病與心臟疾病的重要風險,更與至少9-13種癌症相關。

原本用以治療糖尿病的GLP-1 RA腸泌素類藥物已陸續應用於肥胖症治療,2024年美國心臟學會發佈的研究指出,中風後的高風險族群使用SGLT-2與GLP-1藥物,全因死亡風險下降74%,心臟病發作風險下降84%[2]

SGLT-2與GLP-1藥物通常用於幫助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近年來的臨床試驗顯示對心臟和腎臟健康也有保護益處,並可改善肥胖、糖尿病、心臟衰竭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預後。尤其是針劑類的GLP-1因顯著的減重效果取得適應症後,以「瘦瘦筆」風靡全球減重族群,但非正規途徑取得處方藥和Off-label 使用是否可能導致其他健康風險值得各界持續關注。

腸泌素效應源起 幫助胰島素分泌效率恢復正常

早在上世紀初,科學家發現腸道黏膜會釋放荷爾蒙以刺激胰島素分泌,1960年代起稱為「腸泌素效應」,爾後胃抑素(GIP)、昇糖素類似胜肽(GLP-1)陸續被發現,尤其是發現在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GLP-1濃度較低,開啟了透過腸泌素治療糖尿病的歷史進程。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醫師接受專訪說明,經過半世紀的醫學進展,目前腸泌素有三種主要作用機轉,第一,幫助胰島素細胞加強胰島素的分泌,達到降低飯後血糖的效果;第二,抑制食慾,幫助飲食控制,通常有體重減輕的效益;第三,減緩血管動脈硬化過程,進而產生預防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等好處。

「正常人的腸泌素會在進食後由小腸分泌,到達胰臟後幫助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最初發現糖尿病人因為腸泌素分泌不足,無法在胰島素分泌過程中『推一把』,因此,透過補充腸泌素來讓啟動胰島素分泌效率恢復正常!」

歐弘毅醫師指出,腸泌素的分泌啟動主要是因為胰島細胞感受到血糖高而啟動。如果今天血糖正常或偏低,胰島細胞沒有分泌胰島素,這時候腸泌素也就不會有作用。換句話說,只有當血糖升高時,人體的腸泌素才會分泌並且執行工作,單獨使用少有低血糖的副作用風險,相對而言更為「聰明」,並在後續研究中顯現出其他機轉好處。

腸泌素藥物具三大作用機轉:一是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餐後血糖;二是抑制食慾,輔助飲食控制並帶來體重減輕效益;三是延緩血管動脈硬化過程,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成為糖尿病及肥胖治療的重要新趨勢。
▲腸泌素類藥物具三大作用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以降低餐後血糖、抑制食慾、延緩血管動脈硬化,近期臨床試驗發現,腸泌素除了降糖和減重外,對於糖尿病病人,特別是心臟血管風險高的病人,能降低其未來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從降糖到減重 腸泌素降低未來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

歐弘毅理事長說明,腸泌素最初是因為能夠促進胰島素分泌,被研究並應用於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但在試驗過程中,除了明顯的降糖效果外,意外發現腸泌素對糖尿病人的體重控制成效卓越。自此腸泌素被用於減重的藥物研發正式開始,如今不只有口服、針劑類的腸泌素,亦有結合兩種腸泌素的新型藥物問世,不只減重效益達到15-20%以上,對脂肪細胞的生理學也有正向幫忙。

「糖尿病藥物要能用在一般人身上,第一考量是減少低血糖的副作用,而腸泌素聰明的機制恰好沒有這個風險,另外就是在適當劑量下,是否有明確抑制食慾、降低體重的數據,而且對部份風險族群,腸泌素的好處不只於此!」

歐弘毅理事長指出,研究顯示腸泌素能抑制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近期臨床試驗發現,腸泌素除了降糖和減重外,對於糖尿病病人,特別是心臟血管風險高的病人,能降低其未來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就現今研究結果來看,腸泌素對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臟和腎臟健康的保護益處,並能改善肥胖、糖尿病、心臟衰竭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預後。

腸泌素與胰島素的使用差異

同樣作為糖尿病藥物,腸泌素和胰島素的使用評估有一定差異。歐弘毅理事長表示,胰島素嚴重缺乏的患者一定需要介入胰島素治療,特別是體型極瘦、糖尿病病程很久、血糖非常高等胰島細胞分泌功能極為不佳的族群,胰島素治療是不可或缺。

至於腸泌素的處方通常會針對病人可以從中獲益的特定優勢族群。這包括了體重過重的病人,或者胰島細胞功能仍然不錯的病人,這時候使用腸泌素可以帶來額外的好處。如果一個病人的胰島素分泌能力不好,已經在使用胰島素治療,但血糖控制仍不理想,這時可以額外加入腸泌素。特別是如果病人同時合併肥胖等問題,加入腸泌素的效果會更好。

歐弘毅理事長說明,健保目前的給付腸泌素的條件之一,就是針對合併胰島素治療或以使用多種最大劑量口服血糖藥後仍控制不良的患者可使用腸泌素類藥物。過去研究發現,如果已經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再加用腸泌素,相較於沒有使用胰島素而直接使用腸泌素的患者,能獲得額外的降糖效果,包括血糖穩定度以及胰島素的使用劑量都有正向幫助。

胰島素嚴重缺乏的患者絕對需要胰島素治療介入,通常包括體型極瘦、糖尿病病程很長、血糖非常高以及胰島細胞分泌功能極為不佳,相對地,腸泌素處方通常是針對那些可以從該藥物獲得特定優勢的族群。包括體重過重或是胰島細胞功能仍在可接受範圍等族群。
▲胰島素嚴重缺乏的患者絕對需要胰島素治療介入,通常包括體型極瘦、糖尿病病程很長、血糖非常高以及胰島細胞分泌功能極為不佳,相對地,腸泌素處方通常是針對那些可以從該藥物獲得特定優勢的族群。包括體重過重或是胰島細胞功能仍在可接受範圍等族群。

停藥後如何不復胖 腸泌素未來應用潛力

一旦腸泌素停止使用,體重和血糖是否又會反彈回升?歐弘毅理事長表示,目前沒有特定指標區分哪些族群在停止腸泌素治療後,最能維持控糖或減重成果,但普遍觀察顯示,如果在用藥期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形態,停藥後能持續維持先前的飲食控制和自我嚴格注意,比較容易持續進步。因此,最好能一併改善生活習慣,對血糖及體重的長期維持更能發揮長尾效應。

除此之外,腸泌素的應用發明也在不斷進展當中。歐弘毅理事長指出,延長施打時間的針劑是最主要的發展,相較於口服的腸泌素使用限制包括需要空腹、服藥後一小時內不能進食等,對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服從度較低,而腸泌素的針劑除了有一周打一次的既型,現在也有將一周一次的長效胰島素與一周一次的腸泌素結合,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預計可以大幅降低打針次數,治療服從性更佳。

腸泌素不只減重、降糖並有心血管疾病預防效益,未來更可能用於慢性疾病,其地位與健康效益並不單純只是體重控制。歐弘毅理事長表示,腸泌素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是應用於脂肪肝治療,脂肪肝與肥胖關係密切,透過腸泌素顯著的減重效果,預計對脂肪肝的改善具有強大潛力。台灣目前B肝、C肝已將近控制清除,未來肝硬化與肝癌將有一大部份與肥胖有關。目前已有一些新的腸泌素類藥物針對與肝臟纖維化相關的機轉作用,如果試驗數據正面,有望成為阻斷肝癌三部曲的另一項防治武器。

健保給付腸泌素藥物設有條件,患者須合併胰島素治療或服用多種降糖藥達最大劑量後,血糖仍控制不佳,才可使用。研究顯示,胰島素治療者加用腸泌素,控糖效果比單用腸泌素者更佳,有助穩定血糖並降低胰島素用量。
▲腸泌素具有調控血糖、體重管理、心血管與腎臟器官保護等作用,目前。健保給付腸泌素藥物條件為須合併胰島素治療或服用多種降糖藥達最大劑量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研究顯示,胰島素治療者加用腸泌素,控糖效果比單用腸泌素者更佳,有助穩定血糖並降低胰島素用量。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2]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150.suppl_1.4148007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醫學會提出「運動前篩檢程序」,根據有無運動習慣以及是否有共並有高血壓併發症(視網膜併變、左心室肥大等)建議在進行鍛鍊計畫之前先諮詢自己的運動醫學醫師。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