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青年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是國力與勞動力的核心戰略資產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8月6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5青年健康論壇」,集結醫界、政界與產業代表,圍繞「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與「減少青壯年失能」兩大國家級目標展開討論。總統賴清德特別錄製開場致詞影片,強調青年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與國家經濟、健保財務、社會永續息息相關的戰略課題。少子化趨勢下,每位青壯年勞動力更顯珍貴,而一旦罹病,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衝擊,更是整體生產力的損失。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指出,青壯年健康風險與產業穩定密切相關,尤其在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壓力下,更應視健康為生產力與社會公平的交集。他強調,健保制度應朝「以病人為中心」轉型,不僅要加強疾病預防、提升新藥可近性,也要讓病人聲音進入健保決策機制。HTAi(國際醫療科技評估學會)主席Ann Single也呼應此觀點,強調「病人經驗不該只是補充資訊,而是與臨床證據並列的重要依據」。若台灣能建立制度化病友參與流程,將可提升政策可行性與醫療資源使用效益,為健保永續注入新的動能。

癌症新藥支出破百億,青年中風治療黃金期延長至24小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青壯年罹病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特別深遠,尤其癌症與中風等疾病的治療支出既龐大且急迫。根據健保署統計,癌症新藥支出2022年僅約4億元,2024年已突破百億元,反映出新藥可近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風年輕化現象明顯,健保制度今年已將取栓時限自8小時延長至24小時,溶栓時限也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目的就是提升急性治療覆蓋率,降低長期失能風險。石署長也透露,未來健保給付政策將納入病友代表參與,讓病人的實際需求能在決策中被聽見。
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曾嶔元教授,以癌症治療中的「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與「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dMMR)」為例,指出這些生物標記,可預測免疫療法成效,是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等患者的治療關鍵。他強調:「若能及早檢測與對應治療,臨床療效將大幅提升。」
肺癌近年已取代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北醫大副校長李岡遠則指出,隨著肺癌年輕化,針對小細胞肺癌的新型雙特異性免疫療法,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罕見突變型標靶藥物,若能加速納入健保,將補足目前治療選項的空窗,提升整體治癒率與臨床參與度。這些創新療法不僅關乎個人預後,更是國家醫療系統接軌國際的指標。
台灣可望提前五年達成WHO C肝消除目標,B肝風險仍不可忽視
台大醫院徐士哲醫師指出,台灣在C型肝炎防治方面已見成效,預計將於2025年提前達成WHO 2030年「消除C肝」的全球目標。但B型肝炎仍是重大挑戰,國健署自今年8月起,將39歲未接種疫苗族群納入公費篩檢,但後續追蹤與治療資源仍有待強化。他建議未來可透過FiB4公式進行肝臟風險評估,從初級預防走向精準預測與早期介入,降低肝癌發生與死亡。這類公共衛生介入措施,若能普及至基層與職場健康管理,將更有效落實全民健康策略。
成大藥學系歐凰姿教授揭露,偏頭痛對台灣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GDP的2%,尤其影響18-50歲勞動力族群,其中女性損失更是男性兩倍。但多數病患常常忽視,導致慢性反覆發作與長期失能。她呼籲應將偏頭痛納入健保預防性治療範圍,減少因病離職與失能人口。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則指出,台灣每年新增中風人口中,高達15~20%為45歲以下青壯年,顯示中風已不再是高齡者專屬疾病。但因部分院所人力與制度限制,仍有大量青年無法在黃金時間內接受取栓與溶栓治療,導致不可逆的失能後果。這些問題其實都與職場健康與公共醫療資源配置密切相關,最終仍需整合式政策回應。
健康投資不是負擔,而是國家韌性的關鍵資產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秘書長總結:「偏頭痛與年輕型中風看似個別疾病,但背後共同反映的是對青年健康照護的制度性不足。」若持續忽視青壯年健康風險,將使勞動力斷層進一步惡化。他呼籲政府應從三個面向著手:一是強化職場健康管理與早期篩檢,二是將疾病預防視為社會投資而非醫療支出,三是讓病人參與制度設計,從健保到公共衛生全面轉型。唯有此種整合式策略,才能真正減緩青年失能與國家競爭力流失的結構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