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平權
責任編輯:

健保高滿意度下的醫療隱憂,自付額與強制轉診才是改革關鍵,陳自諒:應回歸付多少用多少

陳自諒院長專訪,談台灣健保改革與醫病關係改善
台灣健保長期維持高滿意度,但醫療現場面臨資源錯置與人力流失挑戰。陳自諒院長專訪指出,必須推動分級醫療、落實轉診制度,並回歸保險本質「付多少用多少」,避免健保福利化傾斜。透過醫病共同決策與自付額改革,才能讓健保永續,維持公平與高品質醫療。

文/郭家和

台灣的全民健保以低保費、高覆蓋率與便利性聞名,長期維持超過九成的民眾滿意度。然而,在這份高滿意度的背後,臨床現場卻承受著日益沉重的壓力。部分民眾因未能正確認識醫療價值,將醫療視為「服務業」來消費、甚至討價還價,導致醫病關係緊張、醫療資源錯置與人力流失。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院長觀察到,有病人一年內就診高達 38 次,幾乎每週都掛號看病;也有人動輒無理謾罵護理人員,甚至要求健保退費。再加上制度上缺乏強制轉診、就醫教育不足,結果是醫護人員熱忱被不斷消磨,進而引發人力大量流失。台灣醫護人力比將近1:10,遠低於國外的1:4至1:6,更凸顯問題嚴重。

健保署長期以來規範醫院必須提供的服務品質,卻未規範民眾的就醫責任。若要改善現況,必須讓民眾理解醫療的真實價值,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並落實轉診制度,醫療體系才能永續。

陳自諒院長受訪,剖析台灣健保制度挑戰
陳自諒院長指出,有病人一年就診高達38次,部分甚至辱罵醫護、要求退費,顯示就醫教育不足與轉診制度缺乏導致醫護流失。台灣醫護比僅約1:10,遠低於國外標準。健保若不規範民眾責任、落實轉診與教育,醫療永續難以實現。

堅持醫療品質,不因低價妥協

近期自費手術與醫師「網紅化」的爭議,反映出台灣醫療正逐漸受到市場化與商業行銷影響。但醫療的本質應該是救死扶傷,核心在於醫師的專業與醫材的品質。

大腸直腸外科手術對精準度與穩定性要求極高,醫材的「手感」與可靠度會直接影響手術結果。陳自諒院長始終堅持選用 FDA 認證的醫材,不因低價妥協。雖然新興低價產品可能通過安全認證,但外科醫師對器械的直觀感受與信賴感往往更能影響手術成敗。作為醫師,不能辜負病人的信任。

改革方向:自付額與轉診制度

若要真正改善醫療環境,必須回歸市場機制與責任分擔。以急診壅塞為例,若將急診自付額提高至 5000 元,健保再負擔超過部分,勢必能有效減少輕症湧入急診,迫使醫療分級落實。

同時,健保與相關單位應積極推動民眾教育,讓國人明白台灣醫療之所以便宜,是建立在健保制度與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之上。例如在地區醫院,僅需兩百元掛號費,就能獲得專科醫師診斷與完整檢查、用藥,這在全球幾乎是絕無僅有。

至於「醫病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其核心並非僅是「病人選擇」,而是醫師與病人充分溝通後的「共同認同」,並共同承擔治療結果與責任。唯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才能讓民眾理解並承擔就醫責任,從根本上改善醫病關係。

陳自諒院長專訪,談健保改革與醫病責任分擔
陳自諒院長指出,健保應回歸「社會保險」本質,而非被誤當為福利制度。高收入者多繳保費卻無對應給付,政府補助弱勢、雇主分攤保費,且繳多繳少與給付內容無直接連動。真正問題在點值偏低與分級醫療失靈,應從制度面改革,而非單靠多繳保費解決。

回歸保險本質 付多少用多少

「有錢人就該多繳一點健保費」看似公平卻對全民健保本質有所誤解。陳自諒院長指出,台灣健保從制度設計來看,本質是「社會保險」為全民強制參加、依投保金額計算保費、共同分攤風險。但在財務結構上卻帶有社會福利色彩,政府補助弱勢、雇主分攤保費,且繳多繳少與給付內容無直接連動。結果形成「保費像稅收」的現象,高收入者繳得多卻不一定用得多,讓健保逐漸偏向福利化。

陳自諒院長直言,若健保真的要具備「再分配」功能,應透過稅收制度更為合理,而非用保費模糊制度本質。真正關鍵在健保點值長期偏低,醫療服務被低估;加上分級醫療未落實,許多民眾動輒跑大醫院,甚至濫用掛號資源。上述問題如不解決,只靠所得高族群多繳保費無異於止痛藥,無法根治。

陳自諒院長強調,健保的改革關鍵在於回歸保險本質「付多少、用多少」,而非陷入階級對立。唯有徹底的制度調整,才能讓健保真正永續,維持公平與合理的醫療保障。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