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郭家和、林昱彣
台灣醫療環境緊張,不只醫護人力流失,醫材與藥品之負擔給付也連帶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其癥結點恐與健保制度改革有關。前任健保署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公衛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接受《未來醫》專訪指出,健保改革關鍵是政府能否面對財源問題,健保多年未能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宗旨,導致醫療點值、自費給付與醫病關係都產生不利影響。
李伯璋教授表示,健保年度預算有限,高價醫材與藥品若佔總額過高,恐壓縮醫護點值給付縮,造成「做得越多、領得越少」的現象,醫師被迫轉向自費市場。有效改革策略應是討論許久的「差額負擔」,由健保保障基礎給付,病人可自付升級,既能維持品質,也保有選擇權。至於原廠與副廠醫材應回歸「品質優先、公平競爭」,勿因政治或保護主義扭曲市場,而逐漸惡化的醫療壅塞必須從落實分級醫療著手,僅靠限制掛號治標不治本。若不正視健保財務與醫療環境實務問題,台灣醫療品質恐將面臨持續內耗甚或崩壞。
醫材一分錢一貨 政府如CEO應誠實面對財務紀律
「談到特材(醫材),其實就是一分錢一分貨。但在醫療專業中,並非越貴就越好!」李伯璋教授指出,原廠器械當然有一定品質,在商言商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政府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照顧全民,同時不能過度干預商業市場競爭。最重要的工作是負責醫材品質把關,確保所有進入市場的醫材,都符合安全與療效標準。
李伯璋教授說明,創新醫材不斷問世雖然帶動醫療進步,但高價與創新醫材勢必成本更高。如果將全民健保比喻公司法人,政府就是CEO角色,如果經營團隊缺乏財務紀律,不斷追求各種擴張性支出,很容易陷入挖東牆補西牆的財務窘境,避免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將納稅錢花在刀口上,是健保署最重要的工作。

點值亂象迫使醫護另尋收益?健保署工作不應是管理醫師
健保採取總額制度,但醫護環境與待遇卻未隨之提升,也是影響各醫院醫材政策的重要原因。李伯璋教授指出,目前「血汗醫院」的現象與點值不穩定影響醫護人員工作熱忱與投入意願,點值如果以0.9計算,一台2萬元的手術最終只有給付1萬8千元,甚至造成「做得越多、領得越少」的扭曲現象,導致醫院端必須極力控制包括人力、醫材等各項成本,而醫護人員又未獲得足以反映專業醫療服務的待遇,自然形成一股顯著的出走潮。
「全民健保的管理並不是在管醫生,而是在提供一個好的平台,讓他們快樂工作。如果醫生每天上班都不爽,病人一定會遇到大問題!」
李伯璋教授表示,當制度無法提供醫師合理的勞務給付,可能讓醫師與醫院轉而從高價自費特材中尋求收益,甚者變成特定醫材的行銷代表,而非以病人的利益為最大依歸,再加上民眾經濟負擔能力差異大,例如肋骨手術所使用的鋼釘為僅5根就可能要價百萬,如何在創新醫材與照護弱勢民眾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大考驗,「我們必須務實面對,不是每位患者都很富有。」
避免醫材藥品劣幣驅逐良幣 差額負擔制度應落實
李伯璋教授認為,健保「同項目、同給付」的僵化政策,已衍生出兩大問題:一是變相鼓勵了低價醫材的回扣空間,二是壓縮高品質醫材的生存,有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針對這兩大問題,他建議應當落實過去曾密集討論的「差額負擔」制度作為解決困境的策略。
「健保這間大公司,應該給所有員工(病人)提供一份品質合格的『120元便當』(基礎給付);若病人想升級享用『牛排』(高階醫材),健保同樣補助120元,病人只需自付差額即可!」李伯璋教授強調,差額給付制度與使用者負擔的精神,不僅保障民眾的選擇權,也讓高品質醫材有合理的市場空間,使健保補助能回歸保障基礎的核心。
李伯璋教授認為,差額給付制度讓民眾擁有更多元的選擇,也能讓原廠藥或高品質醫材在面對學名藥或低價品的競爭時,不必被迫削價競爭,最終導致品質下降。
非原廠醫材叩關應嚴格審核 避免以保護為名介入商業競爭
針對價格極具競爭力的中國、印度醫材叩關,李伯璋主張應跳脫政治考量,回歸「品質優先」與「市場公平」兩大原則。WTO架構下本不應有差別待遇,關鍵在於品質。只要中國醫材經食藥署嚴格檢驗,證明中國醫材品質與歐美產品相當,那麼從健保的角度來看,就沒有理由為相同品質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因此,他認為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讓健保提供一個固定的基礎給付價(例如100元),讓所有品質合格的廠商在市場上公平競爭。若民眾想選用更高價的醫材(例如150元),則可透過「差額負擔」機制來實現,既尊重市場,也保障了選擇權。
反之,他也警告政府不應動用公權力,以「保護」為名介入商業競爭、偏袒特定廠商,讓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無法與他國站在相同的「遊戲規則」基礎上。長遠來看,這不僅扭曲了市場機制,更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貿易爭議,為國家帶來更多麻煩。

分級醫療未能持續落實 單純限制掛號恐治標不治本
李伯璋教授指出,目前台灣健保的最大危機不在於缺乏好制度,而在於政府未能優化既有的良好基礎,過去他在擔任中央健保署署長任內持續推動「分級醫療」與「醫療資訊雲端化」,本意是為了有效分流病患、共享資源,避免醫療擠兌。當立意良善的制度被擱置未能深化落實,系統性失靈在所難免。
李伯璋教授進一步談到,近期台大醫院的「限號」措施,是分級醫療失靈必然出現的現象。制度將所有壓力都放在頂尖醫院身上,卻未透過「使用者付費」等機制,引導民眾建立「小病看診所」的習慣與信任,最終導致所有病患都湧向大醫院,若不從根本分流,單純限制掛號名額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總結來看,從醫材品質把關到醫護人員困境,都與政府與健保署不願面對財務現實的態度。李伯璋教授強調,唯有務實改革、尊重專業,並重新建立一個讓醫、病、健保三方共贏的健康生態,才能遏止醫療環境陷入無止盡的「內捲」,走向崩壞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