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編輯 郭家和
一生中吃避孕藥5年 卵巢癌風險可降低50%
南澳大(UniSA)近期公布一項研究,利用AI模型研究英國生物樣本庫,辨識出卵巢癌的可預測因子,結果顯示使用「避孕藥」與較低的卵巢癌機率有關。曾經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風險降低26%;45歲以後才停用避孕藥的女性,風險比25歲前就停用避孕藥的女性降低一半。綜觀數據變化,只要一生中累積使用口服避孕藥5年,卵巢癌的風險將會降低50%。
研究團隊指出,雖然部份卵巢癌因子是天生的,例如BRCA家族的基因突變會明顯增加卵巢癌風險,但科學家從AI模型發現,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例如肥胖、終其一生的排卵次數(透過口服避孕藥減少卵巢刺激),有機會減少未來發生卵巢癌的機率。另外,研究團隊也認為血液中部份生物標記的指數,例如AST、TP的早期變化有可能是預測卵巢癌的突破口,但還需要更多的腫瘤微環境相關研究,才能進一步作為早期干預的標準。
卵巢癌只有17%早期發現 常被誤會為消化系統疾病
無法早期發現是卵巢癌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國際卵巢癌聯盟指出,只有17%的卵巢癌在第一期發現,晚期卵巢癌因為多數無法手術,平均治育率只有三成左右。如果篩檢與治療沒有突破性發展,2040年時將有42%的卵巢癌患者會因為癌症死亡。
女性對卵巢癌的症狀認知不足,也是卵巢癌危險的原因,調查顯示,約69%的民眾對卵巢癌相關知識不足,而91%的卵巢癌患者在確診前僅出現一至兩項症狀,甚至無明顯症狀,常誤以為僅為變胖或消化系統疾病,最終在例行檢查中才被發現病情。世界卵巢癌日建議女性平時要注意卵巢癌五大症狀:腹脹、食慾不振、容易早飽、腹痛或背痛,以及腫瘤壓迫引起的頻尿或其他泌尿道異常。

東西方卵巢癌類型差異 卵巢上皮癌與巧克力囊腫恐有關
卵巢癌難以早期發現且治療效果不理想,逐年成為重要的婦癌議題,台灣每年新增約1700名卵巢癌患者,如何預防與精準檢測卻是一大難題。國泰醫院婦女醫學部副部主任、 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研究委員會委員何志明醫師接受未來醫專訪指出,卵巢癌發生率的確呈現微幅上升趨勢,而東方人卵巢癌病理分類以明亮細胞癌居多,可能與東方婦女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偏高有關。以台灣而言,卵巢上皮癌的比例已從18%躍升到將近20%,對照我國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情況,相關性值得警惕。
何志明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一般所謂「巧克力囊腫」,是所有良性囊腫當中最容易轉變為惡性腫瘤的類型,根據數學模型推估,第一次發現巧克力囊腫之後,如果會發生癌變通常約經過5-7年時間,並以上皮性卵巢癌較常見。
由於目前對於卵巢癌的致病成因尚未清楚,包括肥胖是否增加了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風險也未有定論。惟從歐美與台灣的卵巢癌數據差異來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影響係數可能更為明確。
吃避孕藥減少卵巢癌風險 卻增加乳癌與子宮頸癌危險性
「流行病學觀察到長期吃避孕藥這群人,好像卵巢癌發生機率比較低,但這比較偏向『二手學習』的數據,兩者雖然有某種關聯,但中間的因果關係很難得到直接的證實!」
不少研究觀察到沒有生育、長期排卵的族群,發生卵巢癌的風險會增加。何志明醫師表示,避孕藥能減少卵巢癌風險的討論,其根據是過度排卵會刺激卵巢,排卵次數越多,卵巢上皮的刺激與修復過程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出錯,導致抑癌基因或是致癌基因的變化或表現/不表現。但究竟造成哪些變化,目前仍不得而知。
用避孕藥防癌的另一個爭論點,則是避孕藥中的荷爾蒙與黃體素是否會導致其他癌症的增加或復發。何志明醫師指出,BRCA-1、BRCA-2基因突變是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台灣乳癌每年新發生人數更高達17,000人,避孕藥雖然可能有預防卵巢癌的幫助,但卻可能促使帶有基因突變的高風險群的復發風險。另外,使用避孕藥也被報告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關,是否適合作為防癌標準手段仍須更多研究與評估。

採集更上游的檢體基因突變 早期篩檢卵巢癌的挑戰與機會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進展到晚期才確診則預後更不理想,第四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僅約17%。用避孕藥預防上皮性卵巢癌並非人人適合,是否只能期待未來出現更精準的篩檢工具,能夠比照子宮頸抹片檢查,採集更「上游」的基因以偵測卵巢癌症?
何志明醫師表示,希望早期發現卵巢癌,目前的發展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是取得更靠近輸卵管的檢體,因為卵巢在腹腔中較不適合用侵入性採檢,目前可能會以輸卵管輸卵管繖部為研究方向,第二,臨床上需要發展出工具或技術,取得比較近端的卵巢上皮的細胞;第三運用AI進行卵巢癌臨床數據的橫向整合,發展出能夠更早分辨出高風險的模組,找出兼具效度與敏感度的最佳檢查策略。
採檢部分,過去台灣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即有相關研究合作,現今已經發展出能保存子宮頸抹片的液態基質,作為未來檢驗癌症基因DNA的來源。另外,卵巢癌源發位置的大宗是在輸卵管末端的輸卵管繖部上皮,如能收集輸卵管繖部排出的分泌物與細胞並分析其基因或表基因是否甲基化,有機會早一步發現腫瘤,目前用以採檢子宮內膜癌的敏感度已有9成,而卵巢癌則有5成正確率。
「過去無論是超音波或腫瘤標記CA-125,只能看到定點的樣態,無法預測未來是否發展成卵巢癌,期待未來透過科技的進步還有採檢技術的突破,不管是子宮採檢的深度,或是在原發部位能找到關鍵的卵巢癌變基因、表基因,才有望大幅提升卵巢癌的防治效益!」

[1] Large-scale analysi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ovarian cancer
[2] Ovarian Cancer Staging – Ovarian Cancer Research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