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率高於日韓 每15小時奪走一條生命
台灣嬰兒健康再度敲響警鐘。根據衛福部與國際數據顯示,台灣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已連續20年高於日本與韓國,2024年每千名活產嬰兒中約有3.8位死亡,全年超過600名寶寶夭折,相當於每15小時就有1名一歲以下嬰兒失去生命。令人憂心的是,其中超過百位寶寶死於先天性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與龐貝氏症等罕見遺傳疾病。
九月為嬰幼兒安全月與新生兒篩檢認知月,國內四大學會攜手三大篩檢中心,包括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台灣母胎醫學會、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新生兒篩檢組、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新生兒篩檢中心,共同呼籲新手爸媽,出生48小時內及時進行新生兒篩檢,加選必選一步到位,一滴血守護寶寶健康。
高雄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鐘育志強調:「很多致命性罕病在寶寶出生時症狀不明顯,等到臨床出現再治療,往往錯過黃金期。」在少子化與高齡生育環境下,如何透過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已成台灣公共衛生必須正視的關鍵。
新生兒篩檢加選率降至75%以下 致死率高罕病恐被忽視
目前台灣實施的一歲以下嬰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涵蓋21項公費檢測,篩檢率高達99.6%,保障了大多數寶寶的健康。然而,許多致死率極高的遺傳疾病,如SMA與龐貝氏症,仍僅列於「加選項目」,需由家長自費選擇。
遺憾的是,近五年加選篩檢率不升反降,從九成以上降至不到七成五,每年因此錯失1至2位寶寶的早期治療機會。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提醒:「這些疾病在出生時往往無症狀,但一旦發病,進展極快。透過加選篩檢在48小時內發現,才能真正掌握治療先機。」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公費夠不夠」、「加選值不值得」的誤解,導致篩檢率下降。
加選篩檢率而言,臺灣近五年間持續下降,從九成三下降至不到七成五-1024x683.jpg)
提早篩檢SMA存活率翻倍 18個月可行走率達100%
臨床數據已明確證實,早期篩檢與治療能顯著改變罕見疾病的發展。根據2025年國際研究,若透過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SMA並在症狀出現前介入,18個月後能自行行走的比例高達100%;反觀等到出現症狀才治療的寶寶,比例僅不到三成。同樣地,龐貝氏症患者若能及早使用酵素替代療法,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均大幅提升。鐘育志醫師分享,過去診治過一位透過篩檢提早發現的SMA寶寶,如今已與同齡孩子無異,這是篩檢價值最有力的證明。顯示新生兒篩檢不僅能挽救生命,更能守護孩子長遠發育與家庭希望。
已有三種成熟治療藥物,目前也均已納入健保給付。-1024x683.jpg)
加選篩檢費用不到2000元 卻因認知不足導致篩檢率下滑
令人矛盾的是,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新生兒加選篩檢率卻逐年下滑。專家分析,背後原因包括:家長對罕見疾病認知不足、部分家庭擔心與保險相關的限制,以及誤以為公費篩檢已經足夠。事實上,11項加選檢測費用全選不超過新台幣2000元,卻能一次性排除多種高致死率罕病。簡穎秀主任提醒,這筆費用遠比後續治療與照護成本低得多。此外,相較歐美與鄰近的日本、韓國,SMA等高風險疾病已納入常規篩檢,台灣的政策仍有進步空間
日韓已將SMA納入常規篩檢 台灣政策落後影響嬰兒存活率
在歐美多數國家,新生兒篩檢已涵蓋SMA等高危險疾病,美、英、法、德等均把其列為必選項目,日本與韓國亦已跟進。相比之下,台灣在罕病篩檢政策的推動速度偏慢,導致嬰兒死亡率長期高於鄰近國。若能加快將高致死率罕病納入公費項目,將能有效降低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率,改善國際落差,並需要政策支持與全民參與。
48小時黃金期 新生兒篩檢一次完成保障一生
專家一致強調,出生後48小時是進行新生兒篩檢的黃金期。此時寶寶血液指標穩定,能準確檢測代謝與遺傳異常。鐘育志教授呼籲:「新手爸媽千萬不要猶豫,必選與加選項目應該一次完成,才能給孩子最全面的保障。」即使孩子看似健康,潛在的基因異常仍可能在數週或數月後發病,屆時往往錯失治療契機。醫師建議,醫院在產檢與產後教育時,應加強宣導篩檢重要性,避免家長因資訊不足而延遲或放棄篩檢。
一滴血守護寶寶一生 新生兒篩檢加選是父母最重要的選擇
嬰兒健康是家庭與社會最重要的基石。台灣嬰兒死亡率長年高於日韓,顯示先天疾病篩檢仍有進步空間。臨床數據已證實,早期篩檢與治療能大幅提升罕病患兒存活率與生活品質。簡穎秀主任建議新手父母,在寶寶出生48小時後務必完成新生兒篩檢,並搭配加選項目,提醒家長,切勿因費用或迷思而錯過黃金檢測時間,及早諮詢專業檢測團隊以保障孩子長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