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每五人就有一人受困!台灣心理健康挑戰加劇
心理健康不僅是沒有精神疾病,更涵蓋身心與社會的和諧狀態。面對天然災變與氣候變遷造成的心理衝擊,民眾需求持續上升。因此發展初級預防成為國際趨勢,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指出,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台灣成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推估盛行率高達20.03%,意即每五人就有一人,可能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根據統計,國人在1990年至2010年間,精神疾病盛行率從11.5%激增至25%,雖然近年略降,但2020年數據仍顯示約五分之一成人受影響。
另一方面,自殺重返國人十大死因,凸顯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性。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華心)因此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計畫,目標培訓大眾,讓一般人也能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透過「傾、聽、給、鼓、勵」五行動,及早辨識並介入心理危機,降低憾事發生風險。該計畫不只因應當前自殺防治挑戰,更期待為台灣打造具支持性的心理健康環境。尤其在超高齡社會來臨之際,心理健康議題不只是個人健康狀況,也牽動家庭與社會負擔,亟需全民關注。
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心理健康與防治需新思維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指出:「自殺問題不只是個人危機,更是社會健康的警訊。」2020年自殺重新躋身國人十大死因,顯示既有防治措施,不足以應對當前挑戰。根據衛福部資料,每年約有4,000人因自殺身亡,且年輕族群的自殺率逐年上升,特別是15至24歲族群,其壓力來源大致來自學業、職場與人際關係。許多人因對心理疾病有刻板印象而羞於求助,導致延誤處理時機。代表預防自殺需從改變社會觀念開始,消除求助的污名化,才能讓有需要的人及時被接住。
華心總幹事藍素禎指出,心理健康急救計畫就像「心理疫苗」,透過培訓讓民眾學會辨識危機徵兆,如情緒低落、社交退縮或自傷念頭,並提供即時支持。衛福部也將心理健康急救納入「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114-119年)」,結合跨部會與民間力量,計畫將於2025年底培訓2000名急救員,建構更具支持性的社會網絡。

心理健康急救員培訓 人人都是救援第一線
華心心理健康急救計畫專案經理、諮商心理師張瓈文強調:「學會傾聽,可能救一條命!」心理健康急救員的培訓核心在於「傾、聽、給、鼓、勵」五行動。這些行動包括:接觸並評估危機(傾)、不帶批判地聆聽(聽)、提供情感與實質支持(給)、鼓勵尋求專業協助(鼓)、以及促進其他支持管道(勵)。課程共12小時,涵蓋憂鬱、焦慮、自殺危機等精神疾病的辨識與應對,透過討論案例與角色扮演,讓學員將理論轉化為實務能力。
2025年4月已展開首場培訓,首批有24名衛生人員接受訓練,年底前將有近200人取得急救員資格,未來部分人員將進一步成為講師,擴大培訓規模。義大國際高中行政營運長劉玟秀分享實務經驗,校方率先導入團體課程,教師透過培訓學會辨識學生心理危機徵兆,強化安全校園。華心計畫每年培訓至少1000名急救員,也開放一般民眾報名,希望心理健康急救成為全民技能。

心理急救員曝心聲 從傾聽開始,改變自己與他人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生蘇芙誼分享:「我學會慢慢來,真正聽懂朋友的需求」,她在心理健康急救培訓中,學到「不急於給建議」的藝術。過去她曾試圖強烈勸導有自殺念頭的朋友求助,卻忽略對方意願,培訓後她學會同理聆聽,才發現這更能打開對方心房,從角色扮演中讓她模擬真實場景,學到如何用生活化方式關懷他人,例如陪對方散步或提供簡單支持,而非強加建議。
張瓈文解釋,許多人面對心理危機時,因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行動,華心心理健康急救計畫教導直接詢問自殺意圖,反而能開啟對話,化解危機。試教階段已培訓近300名急救員,學員普遍反應上課後提升了心理健康知識與助人信心。衛福部已預計將該課程本土化,結合台灣文化特色進行研究,驗證在地成效,未來將持續推動心理健康急救作為全民參與活動,共同打造具同理心的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