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家和
肺腺癌首度發現SBS22a突變 與馬兜鈴酸相關9成在台灣
早年肺癌被視為與吸菸直接相關,但隨著全球尤其是亞洲女性族群,越來越多未吸菸者確診肺癌,誘發肺癌的原因與機轉成為亟須釐清的重要議題。一項由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主持,刊登於權威期刊《Nature》的最新研究[1],從871位肺癌患者的基因定序發現,非吸菸肺癌的發生與特定的基因突變相關,其中「SBS22a」的突變簽名首度在肺癌中發現,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高度相關,且幾乎只見於台灣案例。
研究團隊從病人年齡、性別、腫瘤類型、空污與基因組,並與TCGA等癌症資料庫比對,發現非吸菸肺癌的可能與突變特徵有關。來自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非吸菸肺癌患者,更可能出現 TP53 基因突變及 端粒縮短的現象,此外,與吸菸相關的 SBS4 突變簽名上升近 3.9 倍,以及與年齡相關的「時鐘型」突變 SBS5 增幅達 76%,進一步指出空氣污染在非吸菸者肺癌發展中的潛在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與接觸馬兜鈴酸有關的突變標記SBS22a,幾乎只在台灣樣本中發現。
從該項研究發現,全球 SBS22a的肺癌突變案例近9成來自台灣樣本,具有明顯的地理集中性。由此可以推測,馬兜鈴酸可能透過偏方、非法草藥、或跨境電商潛在流入,導致潛伏性的基因傷害,雖然馬兜鈴酸已被法令禁用多年,但早期的藥物使用仍可能已在基因層面印下烙痕,增加未來癌變的風險。

台灣肺癌基因突變「絕無僅有」 潛在影響可能長逾二十年
「台灣病人的肺癌,藏著全世界幾乎只有這裡出現的基因突變!」臨床上許多從不吸菸的病人對於確診肺癌感到無助與惶恐。臺北榮民總醫院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就在社群指出,過去非吸菸的肺癌在科學上難有統一解釋,新的研究再次證明,肺癌(尤其是肺腺癌)是長期環境暴露、體內代謝毒素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尤其與馬兜鈴酸緊密相關SBS22a的基因突變,集中出現在台灣,更值得關注其源頭。
張家銘醫師表示,馬兜鈴酸過去曾廣泛存在於某些傳統中藥包括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成分。由於其明確的腎毒性與致癌風險,台灣在2003年就已全面禁用馬兜鈴酸相關藥材。但從禁用已二十年後的研究來看,早年使用馬兜鈴酸的基因突變,似乎仍對癌症發生有所影響。
「基因不會說謊,它記得我們的過去,即便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暴露。」張家銘醫師指出,偏方、保養品、來路不明的草藥,可能在無意間留下了長期的足跡。雖然衛生單位已經禁用,但尚未完全釐清的暴露來源、歷史習慣,甚至是管制外的使用方式,未必能夠全面防範,必須持續監測,不能鬆懈。

空污暴露增加基因突變1.6倍 PM2.5破壞性比二手菸更明顯
空污是否直接造成癌症也是高度爭論的議題。過去從地理環境相關研究,的確可以間接推測空污與癌症的關係。新研究更從基因角度證明,當居住地PM2.5年均濃度超過20微克/立方公尺時,肺癌病人的突變量會激增,還會導致端粒縮短、TP53突變等肺癌特徵。包括暴露於高濃度細懸浮微粒(來自車輛和工業製造的pm2.5)者,腫瘤抑制基因 TP53 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將高出 1.6 倍。
「PM2.5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二手菸還要更明顯!」張家銘醫師指出,從馬兜鈴酸以及目前嚴峻的空污問題,即使是生活與通勤在都市圈,人們仍可能不知不覺中暴露於可能誘發基因突變的物質當中,因此,更應該倡議思考如何預防癌症,包括對對偏方保持警覺、留意保健品的成分來源、減少暴露於空氣污染,若有肺癌家族史,可考慮早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肺腺癌男女比例皆過半 高風險地區應推動健康風險評估
隨著早期篩檢的推廣,肺癌從前年度起已成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在男女兩性中皆為高發癌症,從病理型態來看以肺腺癌最常見。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男性有5,515人、女性有5,053人罹患肺腺癌,幾乎佔所有肺癌個案過半。在可預見的未來,肺癌可能持續佔據癌症首位,台灣的肺癌防治將從幾個方向同步發展[2]:
■精準醫療與預防性基因檢測
隨著基因體研究進展,已可識別出與肺癌相關的多種突變特徵,包括非吸菸者肺癌常見的EGFR、ALK突變等。未來透過全基因體分析與個人化基因圖譜,針對高風險個體進行早期篩檢與個別化治療。
■空污暴露監測與污染控制
最新研究已經證明,空氣污染(特別是PM2.5)與肺癌突變增加有密切關聯,顯示肺癌不再僅是「吸菸者的疾病」。未來應強化空品監控與法規,並推動針對高污染地區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
■早期診斷工具創新運用
為改善晚期診斷的問題,未來將加強發展高敏感度的早期偵測技術,例如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檢測技術,可透過血液檢測追蹤癌細胞DNA變異,提早發現癌前變化並介入治療,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跨領域治療與大數據整合
肺癌的防治需整合臨床醫療、遺傳學、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政策。透過癌症登記資料與環境暴露資料的結合並引入AI輔助分析,有助於掌握發病趨勢與預測個人風險,推進精準預防與健康管理策略。
■癌症登記與分類接軌國際
台灣的癌症登記制度為政策制定與研究基礎,未來應強化與國際分類系統如WHO癌症分類同步,並及時納入新療法與腫瘤亞型變化,確保資料的即時性與可比性。
[1] The mutagenic forces shaping the genomes of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