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南韓研究:長期低收入族群 腎病惡化風險顯著上升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是發生末期腎臟病或洗腎的風險因子之一,即便在健康保險相對完善的國家,收入落差仍然對腎臟健康有影響。《美國腎臟病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南韓研究顯示[1],患者本身的收入變化與糖尿病發展為末期腎臟病(ESKD)的風險高度相關,30至64歲的非老年糖尿病族群中,長期處於低收入狀態者,腎臟病風險顯著上升;即使後來收入上升,先前的經濟窘境已可能對腎臟造成潛在損害。
學界普遍認為,糖尿病容易發生各種大小血管病變,被稱為「慢性病之母」,一旦引發腎病變更可能大幅增加進入透析(洗腎)的風險,而控管血糖所需財力、物力對於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更值得關切。
韓國學者運用韓國國民健康保險服務數據庫進行世代研究,分析2015到2020年之間148萬名糖尿病患者的「動態收入評估」,結果顯示,即使只處於最低收入範圍一年,未來發生ESKD的風險仍顯著高於收入從未落於該範圍者。
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 應考慮經濟支撐與收入風險
該研究也指出,在第二型糖尿病族群之中,收入的長期穩定性比瞬間高收入更能預防ESKD發生,顯示持續的收入穩定,本身就可能是一種健康保護因子。相反地,如果從收入較高落入低收入範圍,或是經濟收入波動幅度大,發生腎病的風險仍高(風險比1.14)。反映出經濟能力下降與照護資源不足,對腎臟造成的潛在損害帶來長期影響
透過研究發現財務壓力或收入不穩,與糖尿病人的腎臟病惡化有潛在關連,可作為未來預防成人糖尿病腎病變的醫療政策研擬方向,除了傳統的臨床指標,或許應考慮將經濟穩定性納入風險評估,包括收入波動或是經濟支持來源的調查,作為早期介入的依據,以預防ESKD等高成本疾病的發生。

財務腎毒性來自日常風險行為累積 社會代價不可小覷
因為患者經濟能力不足,或罹患疾病造成可支配財務下降引發的健康惡化問題被稱為「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最初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過高而被關注[2],如今更多研究聚焦財務毒性與慢性病問題,特別是糖尿病與腎臟病等慢性病族群為了醫療支出,經常面臨沉重的財務折衝與壓力,也產生了「財務腎毒性」的說法。
醫學中的「腎毒性」(Nephrotoxicity)是指藥物或化學物質對腎臟造成損害,而「財務腎毒性」則是用以說明經濟壓力本身就是一種健康風險來源,尤其是腎臟病照護的高額自費項目造成的經濟困境。與財務腎毒性相關的議題包括:醫療可近性受限(例如難以負擔醫療費用、延遲就醫)、健康識能不足(影響對衛教資訊的理解與正確服藥)、以及生活條件不佳(如營養失衡、慢性壓力、無法規律回診)等因素共同增加腎病變惡化風險。
學界認為,財務腎毒性的最大危險,不是緊急狀態產生的高額醫療費用,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各種風險行為,導致低收入族群更容易發生腎衰竭與腎病變。臨床實務上,醫療人員應具備敏感度,及早辨識患者可能面臨的經濟壓力,主動提供轉介與資源協助;政府端應推動針對慢性病的長期經濟支持制度,強化早期預防,減輕慢性病患者的財務壓力,從疾病早期就提供支持包括腎臟病患者在內的所有高風險族群,進而促進健保系統的成本效益。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280229/
[2] https://www.ajkd.org/article/S0272-6386(25)00867-4/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