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平權
責任編輯:

陸製、印度製低價醫材崛起,病人反而失去選擇權?健保給付制度的資訊落差隱憂

陸製、印度製低價醫材崛起,病人反而失去選擇權?健保給付制度的資訊落差隱憂
台灣健保三十周年,藥價與醫材費用持續下修,陸製與印度製醫材逐漸成為市場替代品。然而醫材資訊透明度不足,患者往往不清楚所用器材來源,增加醫病不信任與糾紛風險。北醫附醫王偉副院長指出,健保單一給付下,醫院傾向選擇低成本醫材,患者雖然仍使用合法通過TFDA審查的產品,但資訊不對稱導致疑慮。雖然中國醫材已能供應多種高階產品,真正問題在於政策是否僅以價格導向,可能迫使原廠退出並壟斷市場。未來應推動醫材資訊公開、多元選擇與醫病共同決策,確保醫療品質與健保永續。

採訪報導/郭家和

陸製、印度製醫材成替代選項 透明度不足恐成醫療品質隱憂

台灣全民健保在今(2025)年邁入三十周年,被視為全球醫療高可近性與高效率的典範。然而「雨露均霑」的給付設計,也伴隨藥價持續下修、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快速普及,成本控管壓力進一步外溢至醫療器材領域。部份醫事專業人士擔憂,引入市場的醫材和藥品恐落入「Cost Down」的思維陷阱,對患者權益並非最佳解方。

隨著醫療科技迭代,從常見耗材、植入型支架到高階手術機械手臂,價格低廉的中國、印度製醫材逐步成為市場替代選項,然而不時傳出涉及手術醫材的新聞事件,仍引發民眾關注。以醫療現場來看,醫材品牌與產地資訊對民眾而言並不足夠透明。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可能並不清楚自己使用的醫材來源。除了牽涉醫療品質,也影響監管制度的完整性與醫病信任基礎。

避免醫材資訊落差風險 患者手術前多問第二意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消化外科專家王偉醫師接受《未來醫》專訪指出,藥品和醫材的資訊透明度的確有所落差,民眾領藥時可從藥袋或藥盒上閱讀到商品名、學名、製造廠商、製造地點、製造日期與有效期限。自費手術醫材也會有詳細名目,關鍵是健保給付醫材通常只有品項,雖然病歷上有醫材條碼,但除非病人主動要求詳細病歷副本,否則一般難以獲得具體資訊。甚至醫師也未必會主動告知所使用的醫材品牌或來源國家。

「醫院使用的醫材當然都是合法、合規進口,但如果在意醫療品質,我一律建議病人能多問就多問(第二意見),因為價差可能反應醫院的經營考量,另一個方式是選擇有規模、有制度的醫院,反過來說,如果這間醫院只使用原廠醫材,是不是病人就不用特別擔心?」

王偉副院長說明,台灣醫療市場存在一定比例的非原廠器械,也包含來自中國與印度的低價醫材,它們全都符合法規並通過TFDA(食藥署)審查後進口。但受到健保單一給付的政策影響,病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使用哪家廠商、哪個國家製造的醫材,資訊透明度不足也可能增加醫病關係緊張與糾紛風險,事實上,前年度媒體民調顯示79%醫師支持公開醫療耗材品來源,如何推動醫材相關資訊平權與大眾衛教仍是努力重點。

在健保單一給付制度下,無論醫材來源,美國或陸印產品,醫院獲得的支付點值相同,導致部分院所傾向選擇低成本醫材以維持利潤。王偉副院長指出,雖所有醫材皆通過FDA、CE與TFDA等嚴格認證,但缺乏差異化給付,問題最後落在院所與病患身上。就像藥品專利期後多品牌競爭,選擇仍取決於信任與品牌價值。原廠醫材因嚴謹的自律與回收機制,臨床醫師更有信心
在健保單一給付制度下,無論醫材來源,美國或陸印產品,醫院獲得的支付點值相同,導致部分院所傾向選擇低成本醫材以維持利潤。王偉副院長指出,國內所有醫材皆通過FDA、CE與TFDA等嚴格認證,但缺乏差異化給付,醫材選擇問題最後落在院所身上

健保單一給付政策不利原廠?利潤影響醫材進貨選擇

王偉副院長強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原廠或是陸製、印度廠醫材經過相同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嚴格審核,但以腸胃外科的醫材為例,進入健保給付體制後,不論美國或非原產地的醫材,健保支付給醫院的費用是均一點值,這就造成部份醫療院所為了營運利潤,傾向選擇成本較有優勢的醫材來源。很多不合理的給付或醫材費用,最後反而是因為保險公司要走理賠流程才被揭露出來。

「大家可以從藥品角度來思考,今天美國的原廠藥過了專利之後,原廠藥、台廠、印度廠或是陸廠的藥品,如果給你選擇,你會選擇用哪一種?醫材也是同理,健保困境我們當然可以想像,但不能既沒有差異化給付,又把問題丟給醫療院所決定!」

王偉副院長指出,目前自費醫材的價格差異原因,除了品牌、製造商與進口商不同外,醫院規模與政策也影響收費標準。雖然任何在台灣取得證照的醫材,都已通過各國主管機關認證(如美國FDA、歐盟CE認證與台灣TFDA),確保該醫材是合法安全的產品。但就好比買車,德國車在開發中國家設廠製造,人們仍會相信它是德國品質;但如果是第三世界的產品,即使對方宣稱品質好,消費者還是有所疑慮。原廠醫藥品的品牌價值,以及高強度自律的回收下架機制,的確會讓臨床醫師更有信心。

落實醫病共同決策 民眾要有醫材使用知情權利觀念

目前國內醫材大多來自歐盟、中國大陸、美國和日本,臺灣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醫療器材進口值連年上升,也是部份民眾的隱性擔憂。不過,王偉副院長強調,中國已能生產多項台灣無法自製的高階醫材,且在模仿與量產的速度與規模具競爭力,真正的風險並非醫材是否來自中國或他國,而是給付政策是否讓台灣健保醫療只剩下價格取向,甚至剝奪了民眾的選擇空間。

「我還是強調,民眾應該要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東西,最怕的是有一天患者想要自己花錢使用好一點的醫材,到時候也沒得選擇!」

王偉副院長表示,健保給付的確在創新藥物的普及上照顧到更多民眾,透過比價政策讓高價藥物更有可近性與可負擔性。但如果只有價格考量,可能導致好的原廠醫材退出市場,最終造成少數壟斷,讓民眾失去選擇甚至面臨後續漲價,未必是台灣健保永續發展與國人醫療品質的最佳解答。未來應設計相應機制確保醫材市場的多元性,更要建立民眾主動提問的觀念,得以真正落實醫病共同決策的宗旨。

王偉副院長指出,低價醫材真正的風險不在來源,而是健保給付若僅以低價為導向,將導致原廠醫材退出,造成壟斷與選擇受限。雖然比價政策提升藥物可近性,但若忽略醫材來源多元性未必有利長期醫療品質與健保永續。民眾應知悉使用醫材並勇於提問,未來應設計機制維持市場多元,落實醫病共同決策。
王偉副院長指出,低價醫材真正的風險不在來源,而是健保給付若僅以低價為導向,將導致原廠醫材退出,造成壟斷與選擇受限。雖然比價政策提升藥物可近性,但若忽略醫材來源多元性未必有利長期醫療品質與健保永續。民眾應知悉使用醫材並勇於提問,未來應設計機制維持市場多元,落實醫病共同決策。(未來醫攝影組/採訪照片)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