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郭家和
原廠藥「專利斷崖」退出台灣 學名藥效果等量齊觀
台灣今年(2025)超過46項藥品退出市場,引發民眾關注用藥安全。前臺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藥師接受《未來醫》採訪指出,原廠藥會經歷「專利斷崖」期,專利過期的老藥停止供貨在全球各個國家都是屬於自由市場機制。目前退出的藥品來看9成以上都有替代用藥,如阿斯匹靈有 33 項替代品,且自台灣實施GMP、BE、PIC/SGMP等制度後學名藥效果與原廠藥等量齊觀,無須過度擔憂,慢性病族群應規律領藥、服藥,以維持病情穩定。
原廠藥是否一定比台廠藥、學名藥更好?張文靜藥師指出,學名藥的製造與驗證經過嚴格把關取得許可證,在臨床療效、安全性與穩定性上都能與原廠藥差異不大,甚至在供應穩定度與價格可近性上更具優勢,而目前台灣西藥製造不只必須符合PIC/S GMP規範,部份某些關鍵製程更是國際獨有,製藥技術與水準已與國際接軌。
張文靜藥師指出,近年學名藥使用比例雖其實已逐步上升,但國人主要慢性病的控制趨勢仍維持穩定,整體壽命表現也有延長的現象與甚至改善。臨床亦未出現明顯證據顯示,學名藥取代原廠藥後造成治療不穩定或嚴重不良結果。惟國內藥廠在品牌推廣及大眾溝通上仍有落差,應強化民眾對台灣製藥的公共認知度與信任感。
學名藥具品質與價格優勢 疾病控制應多方面共同著手
部份社群意見認為,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是因為健保持續下修藥價所致。張文靜藥師表示,健保經費來自全民繳納,政府在藥價的把關上不可能在藥品專利期結束後持續以原價給付。其實健保系統調降藥價是控制財政之必要,也是各國的普遍作法。例如針對原廠藥逾專利期五年內首兩張取得許可證的國內製造學名藥,最高可給予原廠相同價格,以此優先支持使用更具成本效益的藥物。
張文靜藥師表示,若學名藥與原廠藥在臨床效果上存在明顯差距,醫學中心使用學名藥的比例或許不會持續提升,其有效性與安全性應該是經得起實證。此外,從醫學中心出來開業的醫師許多都選擇開立學名藥,表示在藥價、可近性與臨床需求而言學名藥都有相當優勢。民眾不用過度迷信特定品牌,尤其疾病控制並非只靠藥物,運動、飲食與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個人健康管理,除了按照醫囑穩定服藥,遇到任何用藥問題可就近諮詢社區藥局藥師。

藥價持續下修應考量推動差額給付 理性與永續面對健保經營
健保藥價持續下修,原廠藥品退出台灣的品項可能還會增加,讓病人擁有藥品選擇權,適當放寬「差額給付」被認為是穩定健保財務韌性、的改革方向。張文靜藥師指出,差額給付的精神是可以按照個案需求,自費選擇較高價或特定品牌藥品或醫材,由健保負擔基礎金額,除了滿足不同需求的病人,也能吸引更多新藥進入台灣市場,例如及早開放更多癌症新藥進入台灣,達到更佳的治療效益。
然而,差額給付也被認為與健保照護全民的精神相左,讓貧富差距影響到國人的醫療品質,張文靜藥師表示,台灣全民健保的覆蓋率高達99%,健保改革方向等同國家重大政策,必然需要通盤考慮國人反應,惟齊頭式平等未必是健保永續經營的最佳解方,適當引用學名藥及有競爭力的醫材,可在既有基礎上平衡健保開支。民眾應理解學名藥並非等同於「次級選擇」,反而讓資源分配更有效率,呼籲各界從理性與永續角度看待差額給付。

台灣600萬人在社區藥局領藥 第一線衛教釐清誤解減少浪費
由於藥品專業資訊不對稱,民眾於醫院「被換藥」時及對學名藥的疑慮普遍存在。張文靜藥師指出,提升用藥透明度與信任的是關鍵,政府在強化本土製藥品質方面相當積極,即便處罰不合規的國產藥廠可能引發短期缺藥仍堅持要求改善,展現了對品質監管的決心;同時,也有藥廠自願回收不合規產品,顯示業界正逐步有建立自律與品質要求意識。
張文靜藥師認為,社區藥局應成為建立民眾對台廠學名藥信任的第一線橋樑。台灣約有600多萬人透過社區藥局領藥,藥師不僅是發藥者更是醫療體系關鍵的「用藥溝通」平台。建議健保署可將原廠藥降價或改用學名藥後節省之經費部分用以補助社區藥局對領藥民眾的藥品迷思衛教,包括解釋換藥原因、學名藥的品質與療效,透過問答方式消除疑慮。雖然可能增加藥師工作負擔、延長患者停留時間,但潛在教育價值深遠,不只一次性釐清誤解,長期而言更有望減少藥物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