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人口結構與社會型態正面臨快速改變,人們更容易感覺到孤獨。根據WHO數據,5%-15%的青少年有孤獨感,25%老年人曾經歷過社會孤立。「孤獨」已被認定是全球公衛問題。
究竟孤獨感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感覺孤獨、無人陪伴或失去緊密社會連結,真的比較容易發生 心血管疾病、失智症、 第二型糖尿病甚至早期猝死?
一項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的最新研究指出,孤獨感會左右各種腦蛋白表現。感覺孤獨的人,大腦中5種特定腦蛋白(GFRA1、ADM、FABP4、TNFRSF10A 和 ASGR1)的表現量比其他同齡人更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CVD)、中風及死亡率增加的可能原因 。
.
孤老更易失智?長期獨自承受壓力,傷害大腦重要部位
「孤老」生活也是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2022年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經常感覺到孤獨的人,發生老年癡呆症的風險高出26%,在近 9 年後的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中,社會孤立較嚴重的人,他門的大腦結構體積較小,尤其是影響學習與思考的 內側顳葉、海馬體、杏仁核、丘腦等部位。
所謂的社會孤立是指長期獨自生活、不向他人傾訴,沒有人協助日常生活或共同討論人生,容易因此承受長時間壓力而導致大腦變化,近而增加失智症風險。
因此,社會孤立除了是預測失智症的指標,也可以積極地透過社區活動或社會處方,讓中老年人增加與他人的連結而產生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正面效益。
.
降低孤獨感與社會孤立,「社會處方籤」的健康效益
社會處方是由英國國家健保(NHS)提出的計畫,是指透過連結病人與社區資源和活動以改善健康和福祉的非醫療介入方法,幫助人們建立社會連結,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並改善生活型態達到降低健康風險的作用。
加拿大研究顯示,採取社會處方籤可減少28%門診與24%急診機率,並增加用藥順從性,減少再次轉診的醫療支出,對於提升心臟衰竭的預後改善,更可能有救命之功。
因此,減少孤獨感與社會孤立的處境,積極參與社區或同好群體活動,其實是一種心理性的預防保健,對於降低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改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提供情感支持都有幫助,也能夠從中學習新技能,增加大腦活性與幸福感。減少孤獨感的可行方式包括:
1.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主動參與社區活動、興趣俱樂部、志願服務等,增加與他人的互動機會。
2. 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花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培養親密關係,建立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
3. 利用科技保持聯繫:善用社交媒體、視訊通話等科技工具,與遠方的親友保持聯繫,減少孤獨感。
4. 尋求專業協助: 若感到孤獨或難以融入社群,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心理師或關懷諮詢單位,提供正確的支持和指導,幫助你建立更健康的社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