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之國
責任編輯:

台灣男性胃癌比女性高1.6倍:45歲後新出現消化不良、消化潰瘍務必當心,少吃高油、高鹽與紅肉降風險

中年男性在浴室中感覺腹部不適,疑似出現消化不良或胃部疼痛症狀,提醒45歲以上男性注意胃癌早期警訊。
專家提醒,45歲後若出現新發消化不良、胃痛、體重減輕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菸、飲酒與高鹽飲食都是主要危險因子。建議善用成人免費幽門螺旋桿菌篩檢、定期胃鏡檢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降低胃癌風險。

採訪報導/郭家和

男性胃癌比女性高1.6倍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主要風險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確診胃癌,引發社群關注國人胃癌風險與警訊症狀。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胃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八,每年新增逾 4,000 例個案、超過2,000人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男性胃癌風險顯著高於女性,胃癌患者中男性的比例約為女性的 1.6 倍,且多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當45歲後新發生消化性潰瘍等症狀就應提早警覺。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呂貞燕接受《未來醫》專訪指出,與胃癌最相關的危險因素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感染的胃癌風險可增加6 -10倍。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是經糞口傳染,過去衛生條件不足時盛行率高達50-60%以上,目前已降為20-30%之間,但在特定族群與地域如原民部落仍有較高的盛行比例。

呂貞燕醫師表示,除了幽門螺旋桿菌外,胃癌其他危險因子與生活習慣、飲食及病史密切相關。吸菸、酗酒與肥胖皆會提升罹癌風險;長期攝取高鹽、醃製食品與紅肉也會增加胃部慢性刺激。若有胃癌家族史、遺傳因素,或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手術(導致膽汁長期逆流刺激),同樣屬高風險族群。

此外,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均屬癌前病變,需定期追蹤。雖然肥胖易導致胃食道逆流,但東方人罹患巴瑞特食道症的比例較低,因此由胃食道逆流進展為胃癌的風險相對較小。

醫師向病患說明胃鏡檢查流程,展示內視鏡設備,提醒45歲以上族群及早檢查預防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主要危險因子,45 歲以上的族群如果新出現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適,即使是輕微症狀,經初步藥物治療仍持續一至兩個禮拜沒有改善時,務必提高警覺是否有潛在胃癌風險

早期胃癌存活率可達90% 45歲後新發生消化不良應快就醫

早期偵測是改善胃癌預後最關鍵的因素,呂貞燕醫師說明,原位癌、僅侷限在黏膜層的早期表淺胃癌,現今可利用內視鏡技術來治療,例如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內視鏡治療屬於微創手術,病人能保留器官及避免開腹手術,無體外傷口復原快。能夠透過內視鏡處理或單純開刀的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達90%。然而一旦進展到第二、三期,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結,治療方式將變得更為複雜,常需要整合多團隊介入合併手術、化療,甚至放射治療,晚期胃癌存活率僅為5-10%。

呂貞燕醫師提醒,早期胃癌存活率高達九成,常見症狀為消化不良及消化性潰瘍。45歲以上族群應注意消化不良持續不癒、嘔血黑便、短期體重下降及上腹疼痛等四大警訊,並及早就醫。男性罹患胃癌比例較女性高1.6倍,吸菸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家族病史及特定胃部疾病患者屬高風險族群,建議每1至2年定期胃鏡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
呂貞燕醫師提醒,早期胃癌存活率高達九成,常見症狀為消化不良及消化性潰瘍。45歲以上族群應注意消化不良持續不癒、嘔血黑便、短期體重下降及上腹疼痛等四大警訊,並及早就醫。男性罹患胃癌比例較女性高1.6倍,吸菸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家族病史及特定胃部疾病患者屬高風險族群,建議每1至2年定期胃鏡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

呂貞燕醫師指出,早期胃癌通常以消化不良或消化性潰瘍為表現,當出現如吐血(Vomiting Blood)、解黑便(Passing Black Stools)、體重減輕(Weight Loss)、腹痛(Abdominal Pain),就建議盡快就醫並接受胃鏡相關檢查。建議45 歲以上的族群如果新出現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適,即使是輕微症狀,經初步藥物治療仍持續一至兩個禮拜沒有改善時,務必提高警覺是否有潛在胃癌風險,不要因為害怕而遲疑就醫。

目前認為需要定期胃鏡篩檢者,主要為胃癌高風險族群,呂貞燕醫師指出,45歲以上且具危險因子如男性、吸菸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有胃癌一等親家族史者,建議定期檢查。另外,有特定胃部病史包括巨大潰瘍、接受部分胃切除手術,或在胃鏡檢查中發現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等癌前病變者,均屬高風險族群。建議每1至2年追蹤胃鏡一次,以便及早發現並處理癌前病變。

夜市攤販正在烤串燒,食材多為高油高鹽的紅肉與醃製食品,提醒民眾少吃烤物以降低胃癌風險。
多攝取新鮮蔬果或含有維他命C等抗氧化物的食材可幫助降低胃癌風險,同時應減少攝取油炸、高鹽分食物及醃製物,並儘量少吃紅肉。害怕胃鏡的民眾,可以選擇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如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抽血檢測

防胃癌多吃新鮮蔬果抗氧化 善用成人免費幽門螺旋桿菌篩檢

關於推廣胃癌防治,目前仍從日常生活習慣及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為主。呂貞燕醫師建議,平日建議多攝取新鮮蔬果或含有維他命C等抗氧化物的食材,同時應減少攝取油炸、高鹽分食物及醃製物,並儘量少吃紅肉。抽煙及過度飲酒也被認為與胃癌有關,建議戒除不良生活習慣。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糞口傳染,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實行公筷母匙,對於降低感染率仍屬重要。

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早接受根除治療是預防胃癌的有效的方法。呂貞燕醫師表示,害怕胃鏡的民眾,可以選擇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如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檢測與抽血檢測,通常先採取糞便檢驗,呈陽性則再進行吹氣檢查,兩者皆為陽性再進行胃鏡檢查。國健署114年擴大試辦公費幽門桿菌檢測,今年(2025)已有17個縣市參與,提供45-70歲終身一次的糞便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民眾可以善加利用,及早瞭解自身感染狀況。

Doctor92016

呂貞燕 醫師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 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 一般內科疾病
  • 消化系統疾病
  • 肝膽胰道疾病
  • 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治療
  • 腹部超音波檢查

學歷

  • 陽明大學醫技系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院學士後醫系 2013畢

經歷

  • 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外訓總醫師
  • 亞東醫院內科部肝膽胃腸科總醫師
  • 亞東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
  • 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