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秋冬後呼吸道病毒「群魔亂舞」 流感疫情十月可能攀高峰
甫入十月流感疫情已然升溫,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上周(9/28-10/4)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突破15萬人次。疾管署署長羅一鈞指出,流感提前進入流行期,高峰可能出現在10月。不過國人施打疫苗踴躍,自10月1日開打後短短四天已超過100萬人次接種,創五年來最高記錄,流感就醫人數有望達到高峰後儘早反轉。
羅一鈞署長指出,近年流感季節性已被打破,出現夏季、春季流感等現象,接種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護方式。呼籲慢性病患者與長者務必加強防範,落實戴口罩、勤洗手,有症狀應儘速就醫。尤其秋冬後各種呼吸道病毒「群魔亂舞」,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肺炎鏈球菌、新冠病毒都可能肆機作虐,疾管署亦從10月開始擴大公費抗流感藥物使用條件,讓高風險族群得以及早用藥,並持續加強社區疫情監測。

新冠病毒常態化 社區面臨多重呼吸道病原威脅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醫師表示,造成呼吸道感染與肺炎的四大類源頭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皆可能造成重症及死亡,又以高齡者、慢性病患者風險最高。史上最嚴重的流感疫情當屬1918年西班牙流感,許多感染者即是死於流感併發肺炎鏈球菌感染,表示病毒破壞呼吸道上皮後,更容易誘發二次感染導致死亡率上升。
張峰義醫師指出,新冠疫情從大流行進入常態化,民眾不可輕忽多重呼吸道病菌感染。尤其新冠疫情雖趨於平穩但時有重症病例,流感病例數更創下三年新高。肺炎鏈球菌侵襲性個案亦自三月起明顯上升、RSV檢出率持續攀升,顯示呼吸道病毒威脅持續存在社區。一旦交互感染或合併細菌感染,重症與死亡風險將顯著提高。
疫苗是最有效的呼吸道防護手段,張峰義醫師說明,目前流感、新冠與肺炎鏈球菌皆有公費疫苗可供接種,而RSV疫苗亦已問世,雖尚未納入公費長者可自行諮詢自費接種。惟疫苗接種後約需兩至三週才能產生免疫力,應盡早施打以在流行高峰期前獲得保護。
張峰義醫師強調,呼吸道感染對長者與慢性病患者的威脅不僅限於急性期肺炎與住院,後續一年內亦可能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併發症,甚至導致失能、臥床與照護負擔。年輕民眾應主動關心長輩健康,協助完成疫苗接種,減少長輩感染重症的機率。

知道要防疫卻沒行動 僅25%長輩打滿肺炎鏈球菌疫苗
為調查國人呼吸道防疫意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於9月12日至19日間針對18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068份樣本,結果顯示,超過五至七成民眾認為呼吸道疾病具威脅性,其中新冠病毒最受關注,其次為流感;年輕族群較憂心流感,而50歲以上長者則更擔心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及肺炎鏈球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謝顯森醫師指出,雖然民眾普遍具防疫意識,但實際疫苗接種率偏低。回顧去年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有8成未接種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率僅約45%,而完成兩劑以上肺炎鏈球菌疫苗者僅25%。民眾「知道要防疫,卻沒行動」主因包括認為疫情已過、擔心副作用、誤以為先前接種仍具保護力,或自認非高風險族群,也有部分是因不符公費資格或需自費而暫未施打。
不過,調查顯示國人的分級就醫觀念有所提升,約75%的民眾出現呼吸道症狀時會前往鄰近診所就醫,但仍有約6%的人直接前往急診。主要原因是症狀惡化如呼吸困難、高燒不退、胸痛等,也有部分人誤認急診可立即診斷、省時治療。
謝顯森醫師強調,第一線醫療人員對防疫警覺性高,能及時提供篩檢與治療,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威脅,高風險族群與家屬建議積極施打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接種,必要時諮詢醫師考慮接種RSV疫苗。

感染管制不限醫院 挽起袖子當「疫苗超人」助減輕醫護負擔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秘書長詹明錦醫師指出,疾病的發生與傳播需具備三要素:宿主、致病原與傳播途徑,感染管制的核心目標就是預防感染,由感染管制師與感染症醫師、公衛人員負責,涵蓋感染監測、通報、政策推動、教育訓練及諮詢等層面,在COVID-19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角色。
詹明錦醫師強調,感染管制不僅限於醫院,也延伸至長照機構與社區。隨著高齡化加劇,65歲以上長者成為呼吸道疾病與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因此疫苗接種與環境防護更顯關鍵。環境與器械的清潔消毒須落實於醫療院所、長照中心及公共場所,才能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預防感染需全民共同參與,從醫療人員到一般民眾都應建立正確觀念,落實清潔、戴口罩與勤洗手等基本防疫行為。
疫苗接種是強化宿主免疫力的核心策略。詹明錦醫師表示,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從疫情至今國內急診量暴增,造成醫療人力負荷沉重,為減輕醫護負擔共同守護醫療,民眾應積極挽起袖子接種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