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手腕骨折才發現罹患骨鬆 及早篩檢向骨折說不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下稱骨鬆)已成為影響長者健康的重大慢性病。成人骨量在20至30歲達到高峰後將逐漸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因荷爾蒙變化,骨質流失速度更快。50歲以上國人的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發生一次骨折,最常骨折部位包括脊椎體、髖部及腕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醒,面對骨鬆威脅,應從骨折後補救改變為骨折前預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積極治療,向骨折說不。
骨鬆被稱為「無聲殺手」,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有可能僅出縣身高變矮或駝背等外觀變化。根據2017年至2020年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民眾的骨鬆比率高達14.1%,其中女性(17.4%)明顯高於男性(10.4%),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不少骨鬆患者是日常活動意外發生手腕骨折後才知道罹患骨鬆。
研究顯示,曾發生骨鬆性骨折者再骨折機率顯著增加,若在一年內再度骨折或用藥後仍發生骨折,屬於「極高風險族群」。父母有髖骨骨折史、患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疾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及胰島素者,骨鬆風險也會上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指出,極高風險族群若未及早介入,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骨折通常隨年齡與部位漸進,從50歲起出現手腕或上臂等「警訊性骨折」。若能提前治療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

糖尿病族群應定期篩檢骨密度 善用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
糖尿病不只是國人十大死因,更是眾多慢性病的風險因子,研究指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為一般人的 4.35 倍,第二型則高出 1.79 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暨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說明,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許多患者雖骨密度正常,但骨質微結構卻已受損、強度下降。建議糖友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特別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
體重與骨密度呈正向關係,體重過輕是骨鬆的重要危險因子,更需提高警覺。民眾可透過台灣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自我初步篩檢,根據「體重」與「年齡」快速判斷風險區間:女性評估標準參考OSTAi 指數=[體重(公斤)– 年齡 (歲)] × 0.2(四捨五入) < -1, 即屬骨鬆高風險族群;男性 MOSTAi 指數=0.3 ×體重 (公斤) – 0.1 × 年齡 (歲) ≤ 11, 亦屬骨鬆高風險族群。透過 OSTAi、MOSTAi 等簡易工具,可在骨折前發出警訊,協助醫師與民眾及早介入治療與防護,降低骨折與長期醫療負擔。

骨鬆治療重點在接續與持續 健保新制納入未骨折高風險族群
最新的《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提出了「骨骼健康優化」概念,強調以整合性的治療流程來改善患者預後。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進行長期管理,特別著重於「接續」與「持續」,首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能快速重建骨架、提升骨密度),之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鞏固治療成果)。
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族群」(例如12個月內發生骨折,或骨密度T值≤ -3.0的未骨折患者),國際與台灣指引均建議優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治療是維持骨密度、預防骨折的關鍵。
為降低全民骨鬆骨折風險並強化骨鬆防治,健保新制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如骨密度T值≤ -2.5且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保障。在次級預防方面,健保也擴大了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讓更多患者能在發生「警訊性骨折」後及時啟動治療,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的風險。
髖骨骨折一年死亡率近2成 骨鬆合併骨折年花13-18萬
骨鬆被稱為「無聲殺手」,如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近20%,因此及早篩檢以預防骨折是重要關鍵。民眾可透過台灣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進行初步篩檢,依據體重與年齡快速判斷風險。更年期女性如果OSTAi指數小於-1、50歲以上男性MOSTAi指數小於或等於11,都建議及早評估骨鬆風險,諮詢醫師是否進一步安排DXA骨密度檢測或後續治療。
根據《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骨鬆患者與骨折患者的醫療支出遠高於一般人。女性80歲以上骨鬆合併骨折者每年醫療花費逾13萬元,是同齡族群兩倍;男性亦有相同趨勢,0且骨折者年支出超過18萬元,對個人與家庭都是沉重醫療負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響應世界骨鬆日,呼籲全民向骨折說不,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積極治療,尤其更年期女性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等慢性病患者,應定期進行DXA骨密度篩檢並善用健保資源,及早啟動治療以遠離骨折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