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台灣2025邁入長照3.0時代,國家積極推動「在宅醫療照護計畫」、「智慧長照科技方案」等計畫,協助長者在家中即時獲得醫療與照護服務。以往高齡長者若因感染發燒送醫,多半需住院觀察並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需要在宅急症照護者,則受限於輸注設備,醫療團隊大多只能使用每日一次的強效抗生素,不僅缺乏即時調整彈性,還可能因病情好轉而無法即時換藥,導致增加抗藥性風險。
近期一名60歲長期臥床的男性就因為尿路感染被送至急診室,經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團隊評估後,先以後線廣效型抗生素控制感染,尿液培養結果顯示無重大致病菌,隨即調整為前線窄譜抗生素,並以攜帶式輸注器進行24小時連續滴注式治療,精準控制感染,五天療程完成後順利康復,期間無需到醫院治療。奇美醫院透過引用創新醫材,實現靈活調整抗生素的「行動抗生素治療」,可有效避免廣效型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降低抗藥性風險。
抗生素治療不必仰賴住院,24小時輸注維持穩定濃度
在臺灣,住院依然是抗生素治療的主要場域,尤其是靜脈給藥部分。主要障礙來自設備限制與人力需求,傳統多仰賴每日一次的強效注射劑型,難以隨病程變化即時調整藥物。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林宏榮院長指出,「在宅抗生素治療」是透過攜帶式輸注器與整合醫療團隊資源,讓患者即便不留院,也能在家中完成靜脈給藥療程,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減輕病人與家屬的照護壓力。24小時輸注技術則讓抗生素血中濃度更穩定,有助提升臨床療效,也為藥物選擇提供更高彈性。
林宏榮院長表示,現代醫療不該侷限於醫院內,奇美率先將創新醫材導入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突破過往醫材設備限制打造「無牆醫院」,不僅優化藥效管理,也實踐抗菌藥物治理原則。過去治療感染問題廣泛使用廣效型抗生素,卻可能加速抗藥性生成;現在透過連續滴注與即時評估,得以更精準選擇窄譜抗生素,有效降低對人體菌叢生態的干擾,也與國際趨勢接軌。

150例臨床實施,涵蓋尿路感染至蜂窩性組織炎
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主任黃建程醫師指出,該院截至目前已累積超過150件在宅抗生素治療個案,應用範圍從尿路感染、社區型肺炎到蜂窩性組織炎不等。這些患者多數病情穩定,在醫療團隊評估後轉入居家治療,並由醫師、護理師與藥師共同追蹤照護。
結合在宅照護與無牆醫院的另外一大效益是改善急診與病房壓力。早期中度感染者即便病情穩定,為持續給藥往往仍需留院觀察,佔用有限的床位與人力。如今透過轉介在宅治療,得以更有效分流病人,將院內資源聚焦在急重症處理。
醫療團隊跨科整合,藥師護理師扮演核心角色
在宅抗生素治療的執行不僅仰賴設備更新,更依賴後端多專業團隊的密切合作。奇美醫院藥劑部部長蘇慧真表示,藥師負責藥品選擇與調劑,確保濃度、無菌性、安定性與劑型皆符合要求,同時掌握輸注器流速與封閉性,才能確保藥效持續穩定發揮。
護理人員則負責在宅端的教育與評估,包含輸注設備的使用教學、病況變化監控與緊急應變指導。此模式已不再是單一醫師開立處方即可完成,而是結合臨床經驗、藥學知識與居家照護技能的綜合照護體系。
對高齡、慢性病與行動不便者而言,住院不僅意味著離開熟悉環境,也可能伴隨心理壓力與生活中斷風險。若能在原居環境接受安全、完整的治療,無疑能維持生活自主性,也減少跌倒、感染與併發症等風險。同時,對家屬而言,在宅治療大幅減少探病與照顧安排的不便與壓力,是家庭照護負擔重新分配的重要策略。從醫療制度觀點來看,這也是達成醫療資源永續的重要一環。

從院所走入家庭,開闢無牆醫院的未來實踐
醫療核心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應讓病人旅程中得到適當的尊嚴與生活品質,在宅照護也並非僅止於設備外移,而是讓全人照護觀念從院所走入生活。透過在宅抗生素治療的制度化與科技應用,奇美醫院致力落實「病人在家,醫療到家」的願景,務求醫療資源能更貼近需求,醫療也不再受限於病房空間。
未來將引進攜帶式輸注系統,具備可調整流速與多模式給藥功能,適用於更多元的治療需求。攜帶式輸注器與攜帶式輸注系統的雙軌併行,將進一步擴展在宅治療彈性,為高齡社會的照護挑戰開闢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