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醫編輯室
心血管連續15年為國人第二大死因 心臟衰竭如「心臟癌症」
心血管疾病已連續多年高居全球與台灣的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每年約有 1,800 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喪命,其中心臟衰竭更被形容為「心臟癌症」。臺灣衛福部統計指出,心血管疾病已連續 15 年位居國人第二大死因,平均每 23 分鐘就有 1 人因此離世。專家提醒,心臟衰竭往往不是單純老化或疲勞,而是心臟泵血功能不足,導致血液供應中斷,進而引發全身器官惡化。若未能及早察覺警訊,病人極可能在短短數年內陷入反覆住院與高死亡率的惡性循環。

輕忽心臟衰竭初期警訊 延誤治療恐錯失黃金時機
心臟衰竭早期最常見的三大警訊為「喘、下肢水腫、疲累」。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謝宜璋教授指出,許多患者初期只覺得走路會喘、腿腳浮腫或容易疲憊,常誤以為是壓力或生活作息不佳。但這其實已經是心臟功能不佳、血液循環受阻的表現。研究顯示,急性心衰竭患者出院一年內死亡率約16%,五年死亡率更逼近50%,幾乎與癌症相當。若能在初期症狀出現時立即就醫,透過藥物與器械介入,才有機會延緩病程,避免演變成反覆住院的惡性循環。
心臟移植資源有限 半數患者等待中重返病榻
在台灣,每年僅有 60–80 顆心臟可供移植,然而登記等待移植的患者卻超過 350 人。臺大醫院心臟外科陳益祥教授指出:「心臟移植需要緣分,即便有心臟,也不代表一定能順利完成移植。」等待期間,約半數患者會因心衰竭惡化再次住院,每一次住院都等於心臟功能再度下滑,進一步損害腎臟、肝臟等其他器官功能,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移植資格。也因此,醫界積極尋找能在等待移植時延命、減少惡化的替代方案,而「左心室輔助器」(LVAD)就是新的選項。
左心室輔助器(LVAD) 為末期心臟衰竭帶來治療曙光
左心室輔助器是一種植入式機械幫浦,能協助左心室輸送血液,減輕心臟負擔。陳益祥教授強調:「使用左心室輔助器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已與心臟移植接近。」臨床上,不少年輕患者甚至選擇以LVAD取代移植,以避免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對腎臟的傷害。更重要的是,LVAD不僅能降低再住院率,還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讓病人不必再因呼吸困難而被迫坐著睡覺,這項技術已逐漸被視為「移植以外的長期治療解方」。
器械治療搭配生活調整 延緩病程效果更佳
但單靠醫療器械並不足以對抗心臟衰竭,病患與家屬需同步調整生活型態。規律運動、低鹽飲食、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戒菸與避免過量飲酒,都是延緩病程的重要輔助措施。就像失智症防治強調「改善可控風險因子」,心臟衰竭同樣如此。若能在病程早期積極介入,不僅能守住生活自主權,更能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期照護負擔。
「十大警訊」不可忽視 醫籲及早就醫守護心臟
心臟衰竭常見的警訊包括:活動時呼吸困難、夜間需坐起才能呼吸、下肢水腫、體重突然增加、疲倦無力、食慾減退、注意力下降、心律不整、頻繁夜尿,以及情緒與心理狀態明顯改變。若自己或家人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諮詢心臟專科醫師,進行超音波、心導管或血液檢測等精準診斷。唯有及早察覺、及早介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病情不可逆惡化,守護病友與家屬的幸福生活。
心臟衰竭不可輕忽,及早診斷延緩惡化
心臟衰竭雖被稱為「隱形心臟癌」,但只要能及早識別警訊、積極就醫,並在必要時考慮左心室輔助器(LVAD)等治療,仍有機會延緩病程、提升生活品質。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將「喘、下肢水腫、疲累」視為小毛病,一旦出現徵兆,就應盡快就醫檢查,爭取最佳治療時機,守住健康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