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之國
責任編輯:

肺癌公費篩檢仍遺漏半數癌症?陳晉興建議鎖定45-65歲族群:最好讓所有人至少篩過一次

台大醫院陳晉興醫師呼籲國人重視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早期發現能大幅提升治癒率,降低健保負擔。(攝影/郭家和)
台灣自2022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早期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醫師指出,多數第一期肺癌患者無症狀,但只要及時手術切除,幾乎可達根治效果,且術後不需額外治療。相較晚期高額標靶與免疫療法,早期手術不僅降低健保負擔,也大幅提升存活率。專家呼籲民眾及早檢查,建立個人肺部健康基準。(攝影/郭家和)

文/郭家和

早期肺癌完全無症狀 手術切除幾乎就能根治

台灣自2022年7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公費癌篩以來,篩檢發現肺癌者呈現「早期化」趨勢。根據衛福部資料,截至2024年初受檢7.8萬人、確診956例,其中早期比例高達85.1%;2024年中受檢逾11萬人,早期比例高達83.2%;年底突破15.8萬人受檢,早期比例維持83%[1]。相比計畫實施前全國癌登統計,110年肺癌初診早期僅35.3%、晚期高達61.3%。可見篩檢帶動早期肺癌比例,連重度吸菸族群也有近七成能在早期發現。[2]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外科特聘教授兼科主任陳晉興醫師指出,透過篩檢發現的肺癌絕大多數屬於第一期(1A或1B),患者通常完全沒有任何症狀。這類早期肺癌單純透過手術切除,幾乎都能達到「根治」,術後甚至不需要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輔助性治療。他以台大醫院2013年為院內醫師篩檢為例,一共篩檢超過300人其中發現12例肺癌且全為早期,並無抽菸史或明顯的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經手術治療後至今無人復發。

外科醫師正在進行肺癌手術切除,透過精細操作移除腫瘤組織,提升早期肺癌根治率。
外科醫師於無菌環境中進行肺癌手術切除,早期發現與及時手術可大幅提升存活率,降低後續昂貴的標靶與免疫治療需求。

晚期肺癌輔助治療成本更高 專家籲提早納入肺癌給付

陳晉興醫師表示,許多未接受肺癌篩檢的患者,多半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就醫,多數已屬第二、三期甚至第四期晚期肺癌。相較於早期手術可望根治,晚期癌症的治療更為複雜且昂貴,常見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以費用而言,標靶治療一年約需100萬元,免疫治療更超過百萬元,且療程可能長達數年。

健保目前對於肺癌術後輔助治療給付相對有限,陳晉醫師指出,如果因為經濟考量而不給付高復發風險的肺癌患者,長遠來看將是「因小失大」,因為第二、三期若未接受有效的輔助治療,一旦復發絕大多數會進展為第四期晚期肺癌。屆時健保仍需為這些晚期患者支付治療費用,不僅總花費可能更高,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也遠不如早期預防復發來得好。

肺癌發生後2年內復發風險最高 5年未再發預後相對穩定

肺癌的復發風險與期數息息相關。陳晉興醫師指出,第一期(特別是1A期)復發率約二至三成,第二期則明顯上升,2B期平均復發為5到6成,第三期更高達7至8成。復發高峰集中在術後兩年內,目前推估主要病理原因是未被偵測的微小轉移,之後逐漸長大才被發現。通常而言,肺癌患者如果度過兩年高危險期,復發率會大幅下降;若五年未復發臨床上可視為根治。與乳癌可在十年以上復發不同,肺癌若能撐過五年,預後相對穩定。

不過,即使早期肺癌治癒,仍可能在另一側肺部長出「新的」原發性癌症,需透過基因比對區分。隨著早期篩檢推廣,手術方式也趨於精細,過去需切除整個肺葉,如今可因腫瘤小而縮小手術範圍,甚至允許多次分階段手術,兼顧治療與肺功能保存。總體而言,早期肺癌經手術治癒率高,術後治療單純,復發風險低,預後顯著優於中晚期。

醫護人員操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儀,進行早期肺癌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能有效提升早期肺癌發現率,患者透過及時診斷與手術治療,治癒率大幅提升。

公肺篩檢仍遺漏近半數肺癌 普篩肺癌可建立個人參考基準

目前醫學上對肺癌產生之風險因子及機轉未完全確認,甚至任何人都可能潛在發生風險,早期篩檢仍是防治肺癌的重要策略。陳晉興醫師指出,亞洲地區特別是女性,不抽菸者罹患肺癌比例相當高。另外生活中的各種環境暴露甚至馬兜鈴酸等中草藥成份,都被發現與肺癌有關,但往往在暴露後數十年才會顯現。

陳晉興醫師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應作為特定年齡民眾的常規檢查,而不僅限於高風險族群。傳統以重度吸菸或家族史作為篩檢標準,不足以涵蓋所有潛在患者。臨床上常見部分患者在診斷時已是第四期,追問之下既無吸菸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現行篩檢雖鎖定高風險族群,但卻遺漏掉近一半的肺癌病人。

陳晉興醫師建議,從肺癌發生率與社會成本角度,應可考量鎖定45至65歲民眾進行肺癌篩檢補助,至於沒有抽菸、家族史等高風險因子者,可視自身情況進行第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作為個人肺部健康基準的「空拍圖」,正常者間隔五年再追蹤即可。比如40歲檢查發現0.8公分結節,50歲發現大小不變,通常不必過度擔憂;但若40歲時篩檢正常,10年後卻有新發生結節,就須提高警覺進一步診斷與介入。


[1] https://www.mohw.gov.tw/cp-16-79449-1.html

[2]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78&pid=18751&utm_source=chatgpt.com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