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郭家和
諮詢專家/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林謂文醫師

天冷心臟「亂放電」,更容易心律不整?注意心跳數字警戒值
心律不整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例如65歲以上),部份研究報告顯示高齡族群可能達到8–10%甚至更高。主要與年齡相關的心臟結構改變,以及多種系統性疾病或合併症有關,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變或高血壓)的患者發生率更會明顯增加,同時造成嚴重併發症風險,如發生率最高的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4至5倍,一旦發現務必遵循醫囑以達到良好治療與控制。
低溫寒流不只會增加心血管壓力,也容易引發心臟亂跳、亂放電。自覺有「異常心悸」是否表示是心律不整的前兆?臺安北院心臟內科主任林謂文醫師受訪表示,心悸不一定代表心律不整,但的確可能以心悸表現,也是許多患者來求診的主訴症況。不過,心律不整實際上可以分為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兩大類,各自的典型症狀也有差異。
心跳過快的心律不整,患者通常會感覺心臟「噗噗顫」,甚至覺得心臟快要跳出來,量測脈搏可能發現一分鐘心跳超過100下。心跳過慢的心律不整,則會讓人感到疲倦、元氣不足,心跳每分鐘低於60下。
心跳不規則的患者則會覺得心臟跳動不順暢,有時會亂跳,甚至有些患者的心跳會如被按下暫停鍵「斷電」突然不跳動,都是相對危險的心律不整跡象。
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心律不整也可能伴隨頭暈、呼吸困難、胸悶或心慌等不適。林謂文醫師,並非所有心律不整都有明顯症狀,不少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加上近日天氣變化大,早晚溫差顯著,林謂文醫師提醒,溫差過大可能刺激神經系統,誘發心律不整。有心血管疾病史者,在季節交替之際更要注意保暖。
心律不整會依據發生位置在心房或心室而有不同情況,林謂文醫師指出,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情況為「心房顫動」,患者會感覺心慌、喘不過氣、頭暈,且更大的風險是可能造成中風和心臟衰竭,由於心房顫動是心臟內的血液流動不順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隨著血液流到腦部,就可能造成腦中風,流到其他器官也可能造成眼中風、耳中風等問題。
心律不整高危險群:年紀大、三高、心臟疾病、壓力作息不正常
林謂文醫師提醒,65歲以上長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史、心臟病史,以及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族群,都是心律不整的好發族群,而心房顫動仍以中老年族群居多,平時只要自覺心跳不順就應該及時就醫。人體的心律受到心臟的兩組系統影響,一是類似「水管」的血液系統,二是類似「電線」的電路系統。「水管」阻塞就會導致心肌梗塞;而「電線」短路或是電路異常,就可能導致心律不整,造成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最嚴重的心律不整「心室頻脈」可能導致血壓不穩定甚至增加猝死風險。
林謂文醫師指出,臨床上每天門診都會看到心律不整的病人,顯然國人心律不整的盛行率並不低,尤其65歲以上長者、有三高病史、心臟病史(心肌結構異常、瓣膜性心臟病等)等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心電圖等心臟檢查,或是更進階的運動心電圖、心臟核磁共振、心導管電生理檢查或植入式心率監測器。尤其若平時有嚴重心悸、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更應及早就醫檢查,找出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心律不整可用電燒治療?酒精刺激心臟、咖啡因攝取要節制
林謂文醫師指出,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藥物治療、電燒手術和置入節律器等。藥物治療主要用於控制心跳速率、預防血栓形成,以及穩定心律。電燒手術則是透過導管將電極送入心臟,燒灼異常放電的組織,以達到改善心律不整的目的。對於心跳過慢的患者,則可能需要置入心臟節律器,以維持正常心跳.
許多患者希望減藥或不用長期服藥,接受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是否能「一勞永逸」讓心律恢復正常?林謂文醫師表示,電燒手術的確有機會根治部分心律不整,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完全擺脫藥物。他解釋,術後是否需要繼續服藥,取決於患者的整體狀況和心律不整的類型,例如避免血栓的抗凝血劑等藥物需要繼續維持服用,醫師會根據個別情況進行評估。
林謂文醫師強調,酒精會刺激心臟,倘若確診為心律不整,絕對要避免飲酒,同時強烈建議戒菸,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也應適量攝取,身體有不適反應時就應停止。平時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鹽、高油食物。
最重要的是,若有服用心律不整藥物務必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由於部分心律不整發生在半夜或屬於陣發性,民眾可利用智慧型穿戴裝置與APP,透過日常監測心律狀況,作為醫師臨床判斷的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