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家和
主動脈剝離為何發生?心臟收縮力道如「子彈旋飛」衝擊血管
國內政壇名人傳出因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再度引發民眾對主動脈剝離和心血管疾病急症的關注。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血管壁的內層產生撕裂,使得血液滲入內層和中層之間,形成一個「假腔」,當血壓過高導致血液傳輸的剪力上升就可能造成假腔破裂,影響輸送到腦部、腎臟、冠狀動脈的血流,甚至會造成心包膜填充、心肌梗塞,致死率往往超過五成以上。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謂文醫師指出,心臟為了將血液供應至全身所產生的收縮力道,有如高速攝影機下子彈離開槍管時的旋轉推進,當高壓血流直接衝擊主動脈,而本身有血管壁結構脆弱(如先天異常或後天硬化)或血壓過高等情況時就容易造成撕裂。最危險的是Type A型剝離,發生在靠近心臟的主動脈根部,可能引起主動脈瓣撕裂、心包填塞等危及生命的狀況。因此,主動脈剝離往往來得又快又急,搶救時間相當重要。
「主動脈剝離會視撕裂的方向,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如果是發生在往上的血管可能會產生中風,向下則可能影響腹腔或胸腔內的器官供血甚至壓迫氣管!」
林謂文醫師指出,雖然主動脈剝離並不是非常普遍且容易形成的急症,但如果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或是後天血管疾病問題與三高控制不良,都可能會加重主動脈剝離的風險。一旦主動脈剝離發生,患者常常會感受到劇烈的前胸後背撕裂痛,且血壓數值通常極高。若未能及時就醫,每延遲1小時死亡率將增加1%,需要緊急手術才有機會搶救性命。

X光檢查發生血管鈣化是警訊 主動脈剝離的常見危險因子
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含先天因素與後天因子,林謂文醫師說明,先天性問題如某些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後期可能導致主動脈結構鬆散脆弱=而容易破裂。另外,部份血管病變會導致血管鈣化、硬化也會增加主動脈剝離風險,如果X光下發現主動脈鈣化,就要特別注意血管可能變得較為脆弱,容易發生主動脈撕裂問題。
林謂文醫師指出,其他可能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心血管疾病病史、三高慢性病控制不良,以及季節變化或感染問題,一般而言,冬季時氣溫變化較高,連帶會影響血壓起伏波動,所以主動脈剝離在冬天的發生率略高於其他季節,另外,情緒劇烈波動也可能造成血壓急遽上升,對高風險族群而言都需要一併重視。主動脈剝離風險族群大致包括:
• 馬凡氏症候群等結締組織疾病患者。
• 長期患有高血壓且血壓控制不佳的民眾。
• 年長者,尤其是有血管鈣化或硬化跡象者。
• 過去曾有其他血管疾病病史者。
• 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族群。
• 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者

國內外名人都因主動脈剝離猝逝 高血壓控制是第一要務
「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高血壓,血壓過高或波動過大時,心臟射出的血液壓力也會增大,如果本身血管壁結構不佳,或是血管鈣化、硬化情況嚴重之下,更容易引發主動脈剝離!」
過去曾有統計顯示,主動脈剝離約2/3與高血壓有關,林謂文醫師更是在受訪時強調,無論是避免主動脈剝離或是主動脈瘤破裂,血壓控制都是首要之務,平時無論有無高血壓病史,都應備置血壓計隨時監測血壓狀況,一般建議以722原則定期測量血壓,並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醫師強調,高血壓不僅會影響大血管(如主動脈),也會對全身的小血管造成病變,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維持血管的健康是預防包括主動脈剝離在內的心血管疾病的根本。
要預防主動脈剝離發生,林謂文醫師建議,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務必遵從醫囑,積極控制病情,以減少血管病變的風險;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限酒等,有助於延緩血管老化,保持血管彈性,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與過度用力,研究顯示,劇烈的等長運動會使血管阻力大幅上升,導致血壓瞬間飆升,增加主動脈的血流剪力,重訓強度應視自身情況調整。此外,高險險族群如本身有遺傳性疾病或心血管病始,應定期接受心血管相關檢查。
林謂文醫師指出,近年許多名人如小鬼、蔣炳坤、潘安邦等,都是因主動脈剝離而猝逝,主動脈剝離雖然看似突然,但往往是可以預防的,尤其是血壓控制更是重中之重,早晚溫差大或寒流來襲時應注意保暖,避免血管因溫差過大而收縮,導致血壓不穩;三高族群應積極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並遵照醫師處方服藥及定期回診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