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之國
責任編輯:

AI助攻中風後吞嚥困難!72歲病人逐步脫離鼻胃管 奇美醫院創新照護模式曝光

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介紹AI助攻吞嚥照護,協助中風患者逐步脫離鼻胃管。
奇美醫院首創Gen AI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預測系統,專為中風病人設計,能在20秒內生成個人化飲食與復健計畫,取代傳統40分鐘繁瑣評估。此創新大幅降低吸入性肺炎與鼻胃管依賴,提升高齡病人生活品質。專家強調,智慧醫療結合長照,將成為台灣高齡社會的重要解方。

文|未來醫編輯室

高齡化浪潮下的中風危機 吞嚥困難成隱藏殺手

台灣即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是中風與失能人口急速攀升。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新增3萬名中風病人,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這不僅造成營養不良、脫水風險,更可能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成為病人再度住院的主因。腦中風中心主任謝孟倉提醒,吞嚥困難並非單純的「吞不下飯」,而是直接牽動生命安全與家庭照護負擔的重大議題。正因如此,奇美醫院率先導入AI技術,打造創新照護模式,讓中風病人重拾生活品質。這項突破,象徵吞嚥照護正邁向智慧化與精準化的新時代。

72歲中風翁重拾進食喜悅 AI照護讓鼻胃管說再見

72歲陳先生因急性腦中風導致延腦受損,出現嚴重吞嚥障礙。治療後雖然病情穩定,但他只能依賴鼻胃管進食,不僅體重驟減,情緒也陷入低潮,甚至因反覆嗆咳引發肺炎,家屬焦慮不已。所幸在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透過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他設計專屬的復健方案與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他逐步能進食半固體餐點,鼻胃管依賴減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妻子感動地說:「他願意吃東西了,心情好多了。」這不僅是一個病人的希望故事,也說明AI已經能實際改變病人的生活。下一步,則是探討這項AI技術如何大幅縮短醫療評估時間。

AI秒級生成吞嚥計畫 取代40分鐘傳統評估

傳統吞嚥評估往往需要醫療人員花費40分鐘以上,透過吞嚥攝影、纖維內視鏡與肌電圖等方式,才能完成完整的計畫書。但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結合AI數據分析與生成式AI建議系統,只需15至20秒即可生成病人一週的飲食與復健清單。謝孟倉指出:「AI能協助醫師快速掌握風險,讓病人與家屬在短時間內就能理解與遵從。」初步數據顯示,這種方式提升了病人治療配合度,降低了吸入性肺炎與再入院率。這種「速度與精準兼具」的特性,將成為未來智慧醫療不可或缺的核心。接下來,AI照護如何從醫院延伸到社區與家庭,則是下一個關鍵。

奇美醫院運用Gen AI智慧系統,預測中風患者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風險,快速生成個人化飲食與復健建議,提升病人照護品質。
奇美醫院導入Gen AI輔助吞嚥與營養不良評估,將傳統40分鐘以上的繁複檢測,縮短為20秒內完成,幫助高齡中風病人降低鼻胃管依賴與吸入性肺炎風險。

AI延伸社區照護 打造無縫接軌的智慧醫療網

奇美醫院不僅在院內應用AI輔助吞嚥照護,更計畫將平台延伸至其他院區及社區,形成「醫院—社區—家庭」的完整照護鏈。這不僅能減輕醫院人力負擔,也能讓更多病人獲得即時支援。謝孟倉表示,這套系統結合國家「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目標是讓中風病人即使出院後,仍能透過智慧化平台持續獲得飲食與復健建議,減少病情惡化或再度住院的風險。這樣的全方位模式,也象徵醫療從「單點治療」走向「持續陪伴」,讓病人與家庭都能獲得更大的安心感。接下來,則要思考如何從治療轉向預防,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預防勝於治療 守護無吞「礙」的人生

謝孟倉強調,吞嚥困難的最佳解方不僅是治療,更是預防。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戒菸限酒與均衡飲食,能有效降低中風發生率;而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送醫治療,更能減少吞嚥困難等後遺症。謝孟倉提醒:「定期健康檢測與生活管理,是避免失能的關鍵。」對民眾而言,關心吞嚥困難不只是病人本身的課題,而是攸關整個家庭的幸福。未來隨著AI與智慧醫療的持續發展,有望幫助台灣社會迎來「無吞礙」的新世代。

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提供優質內容!
《未來醫 Med Times》是一個由記者、編輯與專業醫護人員共同打造的獨立平台,為了讓理性與透明的知識力量得以延續,我們需要你的實際支持。邀請你小額贊助一起幫助無廣告醫藥媒體的永續發展。
贊助 未來 ▪︎ 醫
相關文章